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20世纪末,世界旅游业已跃升为最大的产业之一,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伴随着这种繁荣,旅游业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环境、资源等矛盾加剧,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回归自然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在这一背景下,强调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众多高品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推向世界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西部生态强省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四川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和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生态旅游这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将旅游活动与生态保护、环保教育、文化体验和区域发展密切结合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生态旅游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上很多组织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也各抒己见。根据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普遍理解,结合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生态旅游可以界定为:一切以自然生态或自然生态和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生态或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生性文化,它强调保护资源与环境,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趋势。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大众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警觉,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1998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委员会第四十六次大会将2002年确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200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2003年,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森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家旅游局确定1999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各地也相继推出一些生态旅游产品,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2005年6月,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旅计财发〔2005〕5号),提出要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并强调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文旅部官网、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替代产业之一,已成为西部地区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生态旅游得到普遍关注,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在世界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符合人们体验自然、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逐步被主流市场所接受,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为保证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美国在1994年制订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澳大利亚、墨西哥、肯尼亚等国家也先后制订了生态发展战略和规划。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全球生态旅游人数年增长率在20%以上,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不论从游客数量还是从旅游收入方面看,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生态旅游成为各国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宗旨。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和严格的保护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人民收入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目标,生态旅游要求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肯尼亚针对生态旅游明确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哥斯达黎加从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出发开展对森林非破坏性的生态旅游活动,印度尼西亚1993年推出了“环境与传统”的宣传主题。因此,通过科学规划、正确管理和有效措施,生态旅游必将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生态旅游日趋成熟,产品走向多元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生态旅游的兴起,只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生态旅游日趋成熟。许多国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制定严格的政策及保护措施来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如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监测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先进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环保标识,强化景区开发中的保护措施等。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旅游协会等机构专门出了一系列生态旅游指导手册,英国1993年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为开拓和满足不同的客源市场,世界各国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生态旅游资源多样性特点,开发了多层次、多元化和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并注意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精品化和个性化。很多国家除了观鸟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生态旅游专项产品以外,还开发旅游农业、旅游渔业等特色化产品和徒步、帐篷旅游等个性化产品。如:法国农民看到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热衷于“绿色度假”,他们顺应潮流,迅速推出了新兴的“农庄旅游”,吸引城市人到农村去度假。
(三)四川生态旅游发展概况。四川是全国最早开展生态旅游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始即通过政府间合作、多边国际合作、国外非政府组织合作和交流,开展了生物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相继在九寨沟、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试点,逐步扩展到全省范围,为四川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同志视察峨眉山时,远瞩地指出:“峨眉山种玉米产量不高,为何不退耕还林,绿化风景。”即提出了要恢复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四川省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1998年9月11日在全国率先停止了天然林采伐,1999年12月又率先实施退耕还林,2003年川西北草原湿地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到2005年底,全省有2153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完成退耕还林88万公顷,退牧还草256万公顷,荒山造林169万公顷。到2005年底,全省森林区开展旅游活动的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占四川国土面积的17%以上。四川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旅游得到较快发展。
1998年编制完成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以开发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海螺沟、稻城亚丁、蜂桶寨等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为重点,建成融合民族风情的世界级自然生态观光、度假、探险旅游目的地。20世纪90年代初,在成都周边蓬勃兴起的“农家乐”是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迅速在全省各地推广,规模不断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档次不断提升,2005年底,全省已有农家乐1.8万家,实现收入25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4万人,成为全省旅游经济的新亮点。同时,四川围绕旅游抓交通建设,全省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2003年,甘孜、阿坝、凉山3州4276公里通县油路建设完成。目前,全省建成高速公路近1800公里,10个机场航空网络初步形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160多条航线,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旅游经济发展看,总体上从生存型社会向享受型社会转变,从少部分人的奢侈享受变成大众消费,旅游需求进入全面释放时期。生态旅游是四川的优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通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形成了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为主要载体,以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生态考察、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活动形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生态旅游的内涵不断丰富,景区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显著改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力,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川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足。生态旅游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强调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以往的旅游发展中,人们对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理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偏颇。二是规划滞后。好的规划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四川省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有些规划体现和运用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还不够,在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建设、生态旅游产品线路推出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旅游规划工作还需要加强。三是生态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产品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市场需求,生态旅游产品与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结合不好,特色不突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经济效益不高。四是专业人才缺乏。四川从事生态旅游业的人员较少,从业人员的生态旅游专业素质较低,从事旅游管理、旅游经营和旅游开发的人员比例小,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四川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现状远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需要。
1.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强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群众参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开发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反映和客观要求。
2.发展生态旅游是四川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举措。生态旅游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它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最小、目标最为接近的“推进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将促进四川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促旅游,用旅游保生态”的新机制、新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以生态旅游的效益支撑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的效果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必将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发展生态旅游是建设四川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是增长最快、符合市场需求趋势、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新模式。四川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文明观贯彻到旅游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能够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和质量,是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
4.发展生态旅游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旅游是四川的一大优势,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使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能够实现由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把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有重要意义。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类型复杂多样,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四川是长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发展,形成了许多原生性地域文化。这为四川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特色鲜明、组合较好,许多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有或罕见的,资源优势突出。
自然生态景观独特多样。四川既具有世界第三极的“冰天雪地”,也有带的“艳阳天”,拥有从南带到寒带乃至永久冰雪带的各类自然地理地带。还拥有我国南方少有的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干温河谷等特殊自然地理类型,川西北高原大面积沼泽草甸湿地,在我国西部地区也属罕见。川西地区自然带谱完整多样,垂直带谱变化明显,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生态与生态系统类型、自然景观类型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少有的。
生物物种繁多,居全国第二位。川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宝库和资源基因库,是全国著名的种子植物起源分化中心,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5个热点地区之一,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同盟重点关注的区域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的“全球200个生态区域”之一。
高品位自然风光富集。川西及盆周山地有雄伟山脉、原始森林、辽阔草原、高山峡谷和急流大川等原始自然景观,有众多世界级自然风光,还有众多的高品位自然生态区域。到2005年底,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有89处,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占四川国土面积的7.8%,其中15处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四川除了上述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外,还有众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原生性地域文化,也是四川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特征,按照国家关于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18972—2003),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分为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象气候景观及其他生态旅游资源等类型,其中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1.生物景观。生物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草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四川地处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多样(附件6),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物种数量名列全国之冠。四川有10000余种高等植物,其中有85种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四川还拥有100余种包括国宝大熊猫在内的珍稀动物,1259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0%以上,属于国家保护的有140多种。目前,共建立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等各类型自然保护区163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66个。生物景观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大自然探密、森林浴、野生动植物科考、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疗养等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载体。
2005年全省森林面积14.0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森林覆盖率28.98%,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横断山区和盆周山地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的西南原始林区的主体,分布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许多地方尚未受到人为破坏,拥有众多原生性保存良好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此外,盆中丘陵森林植被恢复迅速,不少地方已郁闭成林。到2005年底,全省已建立森林公园85个(7437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省级森林公园50个。其中,部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已具备一定基础。
2005年四川草地面积15.22万平方公里,占幅员的31.36%。川西北高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四川许多草地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区,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长期融合,是开展草原观光、草原风情体验等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目前,红原—若尔盖大草原观光、塔公草原风情游、理塘节、西岭雪山滑草等旅游产品已初具规模。
四川野生动物栖息地分布广,自然保护区多。目前已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35个(包括卧龙、唐家河、蜂桶寨、王朗等),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川金丝猴栖息地自然保护区7个(包括九寨沟、白河、喇叭河等);白唇鹿栖息地自然保护区10个(包括巴塘、白玉、天全、木里、汶川、松潘等地);黑颈鹤栖息地自然保护区3个(包括若尔盖、红原、松潘等地),另外还有丰富的其他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此类资源适合开展动物观赏及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其中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初见成效。
2.地文景观。地文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有山景、峡谷、洞穴、沉积与构造和灾害地质景观等。此类资源适宜开展观光、登山、徒步、探险、地质地貌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境内高山险峰数以百计,名山众多。其中“蜀山之王”贡嘎山、“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峨眉山、青城山等已经开展了观光、登山、徒步、探险、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还有众多山地具有开发潜力。
四川峡谷众多,风光绮丽。目前大渡河峡谷、雅砻江峡谷、彭县银厂沟峡谷等地的探险、观光等生态旅游活动正逐步形成。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长期的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地质景观,如龙门山、兴文石海、通江诺水河溶洞,自贡恐龙化石等。这些奇特的地质景观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有多处已建设为地质公园。到2005年底,四川已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1个国家地质公园,另有较大开发潜力的72处。
3.水域风光。四川河网密布,有类型多样的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与池沼、瀑布、泉、冰雪地等。大江大河与沟壑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海子分布众多,冰川和高原沼泽湿地闻名中外。其中“童线个串珠式湖泊群、“人间瑶池”黄龙的钙化五彩池最具盛名。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适宜开展观光、漂流、探险、度假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有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支流1400多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43条。长江干流、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河流及沿岸风光各具特色,已经开展了一定规模的观光、探险、漂流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湖泊星罗棋布。有天然湖泊1000多个,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有多处,如泸沽湖、邛海、长海、新路海等,大小水库6672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07座),如二滩、龙泉湖、三岔水库等,这些都是开展观光、休闲度假等水上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资源。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阿坝、红原和若尔盖之间的沼泽,是我国第二大沼泽地,是开展观光、科学考察等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目的地。
四川瀑布众多,著名的有“世界第一高瀑布”——瓦屋山兰溪瀑布(高度1040米)、最大的钙化瀑布——松潘牟尼沟扎嘎大瀑布(高度108米)、彭县小龙潭三叠瀑布(高度70米)、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等,适宜开展观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温泉、地热、矿泉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名泉、矿泉80多处,其中绵竹玉妃泉、松潘翡翠泉已列为中国名泉。温泉地热900余处,著名的海螺沟温泉、黑竹沟温泉、周公山温泉、花水湾温泉等已开展了温泉度假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有冰川200余条,总覆盖面积5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邛崃山、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等山脉现代冰川广为分布。贡嘎山冰川(带海拔最低冰川)已开发成著名的科考、探险、观光旅游地,还有许多其他冰雪地是开展滑雪、探险旅游的理想场所。
4.气象气候景观。主要包括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四川气候类型多样,地域差异大,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的空间分异造就了景象万千的气象气候景观。此类资源适宜开展观光、气象科普、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川气象气候景观独特,峨眉山的云海、佛光、圣灯,瓦屋山的“三个太阳”,西岭雪山的“阴阳界”,四姑娘山的日照金山等奇观很著名。随着季节变化,四川各地呈现不同景色。春天山花烂漫,盆中、盆周色彩缤纷;秋高气爽之时,盆周山地层林尽染,红、黄、紫、绿参差错落,形成九寨沟、光雾山、米亚罗、龙池等地的红叶秋色和卡龙沟的十里彩林,美景如画;西部地区冬季寒冷,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山川银装素裹,雪景迷人,银厂沟、西岭雪山、瓦屋山、峨眉山等地都显现出一派北国风光,是我国南方冬季滑雪度假的旅游目的地。攀西地区的阳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冬季温暖,是理想的冬季度假区域,“攀西阳光之旅”已逐渐成熟。
5.其他生态旅游资源。四川众多大中城市的郊区及乡镇周边地区,分布许多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以农村自然风光、花卉、果木、苗圃、园林等特色农业以及近便的区位条件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休闲和娱乐。这些旅游资源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拥有广泛的客源市场,可以满足当地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需求,如成都周边的“农家乐”、龙泉桃花沟、郫县农科村、三圣乡花卉、农业旅游示范区等。四川是“农家乐”的发源地,农民依靠巨大的城市居民消费群体,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建立起来的“农家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是对我国生态旅游的一大贡献,实现了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与生态旅游产品创新的完美结合。
许多城市由于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形成一种特色鲜明的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如都江堰市,紧邻青城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许多省内外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城市。
四川历史悠久,是文化资源大省,有丰富多样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有与自然环境长期融合成为一体的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如康巴文化、羌族文化、彝族文化、摩梭母系文化等,还有众多历史沉淀深厚的文物古迹,为生态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者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文化旅游报告另专门制定)。
根据四川自然条件的分异特征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可将四川划分为以下6个生态旅游资源地区(附件7)。
1.川西高山高原地区。位于四川西部,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位,属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范围包括甘孜州、阿坝州和雅安市。南北地貌差异明显,北部为丘状高原区,南部为高山深谷区。丘状高原区地势表现为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气候寒冷;高山深谷区分布着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雪山、沙鲁里山等大山脉,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矗立着多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如贡嘎山(7556米)、雀儿山(6168米)、格聂山(6240米)等。区内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
本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有雪山、冰峰、深谷、流石滩、奇石等地文景观;有大江、瀑布、高原湖泊、冷泉、温泉、沸泉、高原沼泽湿地等水域风光;有烟雨、云雾、气候垂直分异等气象气候景观;还有原始森林、大草原、草甸、珍稀动植物、奇花异草等生物景观。另外,该区是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风民俗多姿多彩、极具魅力。
区内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自然保护区,“蜀山之王”贡嘎山、“蜀山之后”四姑娘山、雪宝顶等多座对外开放的登山区,还有林丰水美、原始味道浓郁的卡龙沟和牟尼沟,名扬中外的跑马山,以红叶闻名的米亚罗,冰川森林公园海螺沟,“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浩瀚壮观的理塘—稻城海子山古冰川大冰帽,丹巴美人谷,得荣太阳谷,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碧峰峡风景名胜区,蜂桶寨、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等一大批高品位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该区域是我国自然景观资源最为丰富和最集中的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原生性保持良好,是四川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产品的重要区域。
2.川南丘陵低中山地区。位于四川南部,包括宜宾、泸州、乐山、内江、自贡五市。区内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林木生长,自然植被保存较好,基带植被常绿阔叶林分布集中成片,森林面积较大,植被覆盖率高。珍稀动植物有中华鲟、白鲟、华南虎、云豹、黑颈鹤、枯叶蝶、凤蝶、树蛙、珙桐、水杉、桫椤、连香树、银杏等。
该区内有名山、江川、湖光、瀑布、清泉、洞穴、石林和特殊植物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彝、苗、回、白、泰、黎、朝鲜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谐统一。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佛宝—黄荆带常绿阔叶林原始森林景区,有新五大旅游区之一的、以大面积竹生态及竹文化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有兴文石林及堪称“中国一绝”的大漏斗地质奇观,有极具特色的观光农业桂圆林景区等。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岩溶景观发育好、竹林规模大、带阔叶林原始森林保存好,是四川发展低海拔山水型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地区。
3.川西南中山峡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范围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是四川“十一五”发展的新五大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主体载体。以中山峡谷为主,94%的面积为山地,山脉多数为南北走向,呈“两山夹一谷”之态。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变化。
区内有螺髻山、邛海、芦山,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与二滩水库,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攀西大裂(峡)谷地质景观,红格温泉、泸沽湖等水域景观,以及彝族文化、摩梭文化等民族风情。另外,该区阳光充足,尤其是冬季日照时间长,是四川开展冬季阳光生态度假旅游的适宜地区。
4.川东丘陵地区。范围包括遂宁、广安和南充3市。该区侏罗纪、白垩纪红色砂、页岩和泥岩分布广泛,素有“红色盆地”之称。区内温暖湿润,适宜各种带植物生长。近年来,森林植被恢复迅速,众多丘陵“绿洲”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部分县(市)已达40%以上。区内还有众多的大中小型水库,是四川人工水体最密集的地区。
近年来,该区建设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如邻水倒须沟自然保护区,华蓥山、金城山、罗解洞、灵宝山等森林公园。此外,还有特色鲜明的“中国死海(盐湖)”。这些都是该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基础。
5.川北/东北低中山地区。范围包括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市。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山地生态系统复杂,生物气候过渡性特点明显,动植物种类丰富,岩溶地貌发育,多峰丛、陡岩、落水洞、暗河和溶洞。区内大巴山—米仓山南麓低中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较陡峭,米仓山主峰光雾山海拔2567米,大巴山主峰海拔2767米,山势雄伟,切割强烈,风景秀丽。
该区拥有大批生态旅游景区,如剑门蜀道翠云廊,秀丽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南江光雾山,钟乳石景观造型精美、玲珑剔透的通江诺水河,天然画屏窦圌山,国宝大熊猫栖息地青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以及江油观雾山、玳瑁山,安县罗浮山等。此外,该区溶洞和湖泊甚多,主要有江油佛爷洞、白龙宫、金光洞、银光洞,北川猿王洞,安县砾宫,广元白龙湖,安县白水湖等。
6.成都平原地区。范围包括成都市、眉山市、德阳市、资阳市,以平坝、台地为主,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网密布,凭借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之利,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物产丰盛,素享“天府之国”美誉,历史悠久,古迹遍布。
成都平原四周山地植被葱郁,森林茂密,是成都市民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主要旅游景区有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邑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新五大旅游区之一的“两湖一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池、瓦屋山、天台山和白水河,还有彭州银厂沟,崇州九龙沟,邛崃天台山,大邑鹤鸣山;水域风光有龙泉湖、朝阳湖、三岔湖、石象湖、黑龙滩、槽渔滩、都江堰、黄龙溪等;特色观光农业景观有龙泉花果山,三圣乡花卉,温江、郫县的苗圃等,此外还有众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周边的“农家乐”。
四川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资源,资源优势突出。四川许多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融为一体,资源价值高,利于多层次综合开发。
1.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富集度高。四川多样的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象气候景观等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可以开发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登山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满足市场对生态旅游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四川生态旅游资源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富集度高,如在岷江上游集中分布着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卧龙、米亚罗、牟尼沟、毕棚沟、大草原等数十个以高山湖泊和高山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为主的高品位生态旅游景区;以峨眉山为中心,半径近100公里范围内,集中分布有峨眉山、乐山大佛、瓦屋山、碧峰峡等生态旅游景区;以康定为中心,在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跑马山、贡嘎山、二郎山、海螺沟冰川与温泉等生态旅游景区。
2.原生性保存好,特色突出,品位高。四川很多深山原始林区、雪山草地和高山峡谷等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保持着良好的原生状态,景观独特、神秘感强,给人以强烈的新奇刺激。这些生态旅游资源是西部旅游资源中的极品。不少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世界上最壮观旅游团报名价格表、最神奇”的景观,如“蜀山之王”贡嘎山、“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以及神秘独特的藏羌文化、摩梭风情等。
3.空间组合配套好,东西部差异明显,互补性强。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利于空间上的组合开发。受地貌单元空间格局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东部盆地成为开发强度较高的地区,原生性生态旅游资源较少;西部山区则与之相反,原生性资源众多,规模大且分布集中。此外,生态旅游资源在各区域的集中程度也存在极大差异:成都平原一带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密集,且与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较好;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一带则主要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川西山区为大量高品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与康巴等地域特色文化交融的分布地。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气候类型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形成多个风格各异的生态旅游资源区,互补性强,有利于进行合理分区建设和多层次开发。
4.生态环境脆弱,保护难度大。原生性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川西地区,川西高原自然条件极端,海拔高,气温低,川西南山地山高坡陡,地表切割大。干热河谷范围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特征,一旦遭受干扰破坏就难以恢复。再加上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活跃,自然作用强烈,自然环境稳定性差,山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容易发生逆向演替,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难度。高原山地系统对外界人为干扰的抵抗力弱,自然恢复能力差,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前提,开发规模严格控制在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和弹性调节限度内。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保护力度。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面向未来,四川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旅游发展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分析全省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四川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发展目标和原则,提出发展对策,对加快四川生态旅游建设,进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川发展生态旅游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这一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全力推进“三三五四”计划,进一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综合效益为中心,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构建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集科考、探险、漂流等各种专项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促进四川生态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1.政府主导原则。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外部经济性明显的产业,是跨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集成”产业。在旅游发展中,很多问题仅靠市场自身不能完全解决,需要政府来引导实施和完成。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推动生态保护,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政府主导型战略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营造发展环境,积极引导、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
2.原生性原则。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原生性为前提,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避免开发造成对资源原生性的破坏,维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对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要保护和继承。保护资源的原生性和真实性,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并能向游客展现资源自然古朴的风貌旅游团报名价格表,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使游人真正有“回归自然”的感受。旅游产品要突出原生态特点,体现内在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3.保护性开发原则。生态旅游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自然演替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生态旅游建设要经科学论证,在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前提下,确定开发规模、速度和内容;同时,生态旅游资源要合理和积极的利用,发挥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依法有序开发原则。依法有序开发是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5.精品建设原则。生态旅游精品是指生态系统优良、人与自然和谐、资源品位高、配套设施完善的生态旅游产品,是区域推向市场的重点旅游品牌。发展生态旅游要防止盲目和粗放开发,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突出特色,提高品位,产品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综合效益。
6.群众参与原则。生态旅游强调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群众参与并从中受益。要鼓励和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要帮助那些小规模的工艺品、农产品、土特产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制作者,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四川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发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不断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使生态旅游业成为四川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经济强省目标。加强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使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把四川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和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四川生态旅游建设期分为两个阶段实施,近中期从2007年到2010年,远期从2011年到2015年。
近中期目标: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高,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旅游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实现经济不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区群众脱贫,生态旅游科研与教育工作得到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九环线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成“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等10个生态旅游精品。
远期目标:生态旅游产品标准化并得到推广,实现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区群众实现小康,四川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旅游强省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全面发展。
四川生态旅游发展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要通过保护与合理利用来促进四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领域和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各各方面,需要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充分考虑四川旅游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当前,四川生态旅游发展要重点研究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加强政策研究,贯彻实施省会审议通过的《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尽快出台省政府关于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相关文件旅游团报名价格表。
3.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要科学编制生态旅游规划,在研究了解旅游开发地环境容量和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前提下确定旅游设施建设、开发规模和游客容量。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必须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划实施,没有编制规划的生态旅游区(点)必须尽快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各地生态旅游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要与林业、国土资源、水利、环保、建设和交通等相关专业规划有机结合。近期重点做好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旅游线路、特色文化和跨区域旅游产品的规划编制工作,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4.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作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在安排建设任务时,对符合项目要求的生态旅游区予以优先考虑并向重点生态旅游区倾斜。
5.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与互动。借鉴川、滇、藏联合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做法,构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建立区域生态旅游合作机制,定期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事项,共同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
6.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和教育工作,树立热爱自然和珍惜环境的理念,全面贯彻生态文明观。要搞好“保护生态环境,热爱我们的家园”的主题宣传活动,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正确引导生态旅游消费,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旅游知识。通过导向,不断提高全省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培养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引导发展生态旅游地区的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发展,保护原生地域特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观贯彻落实到整个旅游产业发展中。
7.加强立法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要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贯彻实施《四川省旅游条例》,依据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关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制定出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性法规,形成四川发展生态旅游的地方性法规体系,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依法有序进行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8.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资金。坚持以新的经济思想和理念来发展生态旅游,在政府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投入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融资,形成投资主体、融资渠道和运作方式多样化的新机制。省在土地、税收及其他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
四川生态旅游建设的核心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切实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加快生态旅游产品的体系化建设,包括建立多元化的产品体系、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等;生态旅游建设重点是发挥不同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吸引力,建设一批精品生态旅游区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立科学的开发模式,配套完善生态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功能,有效保护生态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实现四川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必须根据资源状况、环境承受能力、开发利用程度等综合条件合理布局、分区建设。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保护对策措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生态促旅游,旅游保生态”;摸清资源家底,制定相应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针对各片区的资源禀赋、开发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开发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精品旅游品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生态旅游扶贫工作;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树立四川良好的生态旅游大省形象。
1.川西高山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是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以及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亚丁香格里拉等世界级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开发面向国际生态旅游市场旅游精品的潜力,可以开展高原风光猎奇、科考、登山、探险、体能训练等生态旅游活动。该区生态旅游资源原生性强,生态环境脆弱,应开展对物种和生境的严格保护,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成果,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加强山地灾害的防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建设独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线,注重项目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开发,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景区和生态旅游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康定机场,启动亚丁机场等旅游支线机场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工程。
2.川南丘陵低中山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生态旅游资源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和川、黔、渝“金三角”为突出优势,是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地区,可建成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打造峨眉山、竹海、丹山、佛宝等生态旅游精品,充分展示中山原始林、峡谷和瀑布等自然风光。同时,加强川、黔、渝的联动协作,全面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加大产品营销和宣传力度,促进区域综合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
3.川西南中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以峡谷、阳光、温泉等生态旅游资源为主,彝族风情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该区生态旅游增添特殊魅力,是开展生态度假、漂流、科考、探险等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区域,可建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加强保护,科学有序开发,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将生态旅游开发与扶贫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宣传促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阳光资源,建设“攀西阳光之旅”生态旅游线路,重点开展阳光生态度假、民族风情观光和体验等旅游活动。
4.川东丘陵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是四川农业发展区,以大规模人工林和生态农业为特色,是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业旅游的适宜地区,可建成四川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本区应以巩固“长江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成果为主,尽快改变森林生态系统树种单一现状,同时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与该区丰厚的文化底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5.川北/东北低中山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以原始森林、珍稀植物、大溶洞、峡谷和奇山异峰为特色,是开展红叶观光、科考和溶洞探险生态旅游的适宜区域,可建成四川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是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强与陕西、重庆的联合,实现川、陕、渝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将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推动老区脱贫致富。
6.成都平原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以秀丽的平原乡村风光为特色,开发条件优越,大量的城市居民成为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是开展“农家乐”、庭院采摘、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活动的最佳区域。该区生态旅游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施肥污染治理,提升“农家乐”品位,进一步完善《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将该区建成以乡村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基地。
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世界遗产、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不同的生态旅游项目类型为依托,以建立科学开发模式为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1.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建设。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任何不适当的开发都极易造成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甚至会带来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影响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四川是世界遗产资源大省,世界遗产是四川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四川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品牌。
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规范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近期全面提升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五大遗产地生态品位;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步完善景区宣传教育设施,不断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近期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积极组织蜀南竹海文旅部官网、自贡恐龙化石群、贡嘎山、泸沽湖、兴文石海洞乡等景区申报世界遗产,形成四川世界遗产在全国的独特优势。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四川自然保护区数量多,但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数量少,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还不能向旅游资本转变,加之经费困难,一些保护区很难开展切实有效的保护工作。要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加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建设,实现生态发展旅游、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
通过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取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保护区的保护功能,促进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形成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网络。
制订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确定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段、开发重点、开发产品。近期重点开发5个自然保护区(包括亚丁、卧龙、四姑娘山、王朗、唐家河)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试点,形成典型模式;中期以典型模式为样板,按照先国家级、后省级的开发顺序,在不同自然保护区全面推开生态旅游。
进行保护区功能分区。每个自然保护区严格进行功能分区,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不同功能,规定生态旅游的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只允许经批准的科学活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允许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活动。
重点开展“大熊猫故乡之旅”、“绿色家园游”、“穿越地球之肾——湿地”、“重走威尔逊之路”、“川金丝猴丛林游”、“重走洛克路”、“环游蜀山之王”等生态旅游活动,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和优势。
3.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建设。开展生态旅游是森林公园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整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建立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分区发展,整体推进全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加强珍稀物种(如珙桐、桫椤、苏铁等)的保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旅游的成功有赖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公园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学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保护、开发、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旅游资源特有属性出发,全面评估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保护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
4.地貌奇观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建设。四川有许多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如古生物化石和遗迹地、高寒岩溶地质地貌、标准地层剖面、现代冰川地貌、地震灾害遗迹、土林地貌、丹霞地貌、峡谷地貌等。地质公园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在科学规划、合理管理中有序开展,但由于地质公园地质条件复杂,管理难度大,因此,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具有世界地质公园品质和潜力的景观资源地优先,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和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地优先,尚未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空白区优先,可进入性良好的区域优先等原则,积极组织申报地质公园,建成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4个、省级地质公园30个,建设15条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线路。在全省范围内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的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保护网络体系,使四川地质公园旅游上一个新台阶。
5.“农家乐”与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四川各级城镇城郊“农家乐”是发展周末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一种尝试。目前,四川已有1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都有较好的基础,已开展多年旅游接待工作,服务内容比较丰富,具有自身的特色,在全省范围内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建筑体量过大、超容量接待、科技含量低、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农家乐”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规范“农家乐”经营,改善“农家乐”周边环境条件。
四川“农家乐”建设重点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态旅游,制定“农家乐”发展的总体规划,以不同资源结构优势为依托,发挥现有旅游景区(点)的辐射作用,开发成规模的“农家乐”区;出台灵活优惠的扶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引进资金尽快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点;积极引导现有“农家乐”点通过合并、合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准;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档次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农家乐”市场,满足大、中、小城市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增强四川“农家乐”的整体竞争力;逐步淘汰一批服务质量低的“农家乐”点。引导经营者注重特色,突出自然生态,打造出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叫得响的乡村民俗旅游品牌;加强“农家乐”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生态理念,减轻旅游过程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废污处理。
四川今后要建设一批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集生态保健理疗、农业生态旅游、农村民俗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分别在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温江等地)发展观光生态旅游;举办国际牡丹花会(彭州、石象湖)和国际桃花节(成都龙泉驿);开展水果采摘(泸州张坝桂圆、荔枝,龙泉枇杷)品尝活动;建设“农家乐”避暑、休闲基地(都江堰青城后山),促进避暑、休闲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点,开展观光、休闲及农业科普教育等项目;建设一批生态茶园(峨眉山、蒙顶山等),开展观赏和休闲生态旅游活动。此外,四川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开展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的生态旅游活动。
6.专项生态旅游建设。规划探险、滑雪和漂流生态旅游线路,逐步将川西部分高山、极高山建设成世界探险生态旅游目的地,将极具漂流价值的漂流河段建设成国际漂流热点区,构建南国冰雪旅游胜地。建设贡嘎山、黑竹沟、稻城亚丁、得荣太阳谷、四姑娘山、格聂山等探险地,组建探险训练学校。在不同河段开展国际挑战漂流、科学探险漂流、大众休闲漂流等活动,如金沙江“万里长江第一漂”、大渡河丹巴—石棉段漂流、卡龙休闲漂流、虹口漂流、百里峡漂流等,举办国际漂流节、中国青年漂流节,成立中国首座漂流训练学校(丹巴或泸定)。建设好西岭雪山、龙池、峨眉山和毕棚沟滑雪场,举办“南国冰雪节”。建设一批中国温泉疗养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海螺沟、花水湾、安县、宜宾、康定、峨眉山、红格、普格等);把邛海沿岸、二滩景区建成中国冬季阳光度假旅游重要目的地,把瓦屋山、蜀南竹海、青城后山等地建成森林浴旅游目的地。
围绕四川生态旅游建设重点,结合全省旅游品牌线路,推出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在全国生态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生态旅游精品线条生态旅游精品线.九环线。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核心旅游目的地,串联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等国际旅游精品,地域范围涉及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和阿坝州等地区。线路构成为: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黄龙—九寨沟—平武—江油—成都。
突出该线路自然生态特色,加大线路沿线植被恢复和旅游景区植被保护,改善岷江河谷生态环境质量,配合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维护该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一步提升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档次的基础上,近期重点建设叠溪海子、牟尼沟、王朗、唐家河、小寨子沟、若尔盖—红原、黄河九曲第一湾、纳摩神居峡、月亮湾、达格则神山、古尔沟温泉、毕棚沟、卡龙沟、达古冰川、九顶山、汶川三江等景区。主导生态旅游产品有“童话世界”游、“人间天堂”游、三国文化游、大熊猫探秘游、黄河大草原游等。
2.西环线。西环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与成都平原连接处,沿线不但有神奇多样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旅游市场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线路构成为:大西环线(大熊猫生态、冰川探险及康巴风情之旅),即成都—都江堰—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雅安—成都;小西环线(大熊猫生态之旅),即成都—都江堰—卧龙—小金—硗碛—宝兴—雅安—成都。
目前西环线因道路交通等基础条件限制,旅游业发展滞后,许多景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旅游线路尚未推出,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发展态势。今后应以现有旅游发展基础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生态特色,推出生态旅游产品文旅部官网。
西环线建设要突出大熊猫、冰川、温泉三大特色,以大熊猫栖息地科学考察和世界仅存的低海拔冰川观光、温泉度假为主要旅游活动项目,兼顾探险、登山等专项生态旅游活动。提高沿线公路等级,消除公路沿线滑坡、塌方等安全隐患。建设好雅安、都江堰等生态旅游城市和耿达、日隆、磨西等旅游城镇。主导生态旅游产品有川西自然生态游,大熊猫生态观光游,四姑娘山自然生态观光、度假、登山探险游,海螺沟冰川观光、温泉度假游,雅安蜂桶寨、碧峰峡大熊猫生态观光游、周公山温泉度假游等。
3.川南生态旅游线。该线路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中国第一山”峨眉山、蜀南竹海、石海洞乡、恐龙化石等一大批著名的旅游景区,线路构成为:成都—乐山—峨眉山—荣县—自贡—宜宾—泸州—成都。
建设中要突出该线路的特色生态环境,重点建设“中国第一山”、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玉蟾山、僰王山等景区。主导生态旅游产品有峨眉科考游、恐龙之乡游、竹海休闲度假游、洞乡探秘游、苗乡风情游。
4.川东自然山水生态旅游线。该线路以奇峰、异洞、风景河流(嘉陵江、诺水河)、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线路构成为:成都—广元—巴中—达州—广安—南充—成都。
川东是四川主要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展生态旅游有利于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今后应重点巩固“退耕还林(草)”、“长江上游防护林建设”等成果,推出极具吸引力的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重点建设光雾山、诺水河、明月峡、剑门关、南充西山、锦屏山、八台山、花萼山、百里峡、华蓥山等景区。主导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有华蓥山生态观光游、光雾山—诺水河探险漂流游、红叶观光游、百里峡漂流游等。
5.攀西阳光生态旅游线。该线路以阳光、珍稀动植物、土林、温泉、湖泊、原始森林、高山草坪、峡谷和少数民俗风情为特色,是开展休闲度假、漂流探险、阳光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等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线路构成为:成都—西昌—盐源—攀枝花—成都。
该线路目前交通建设滞后,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城镇建设落后,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建设重点是保护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将干热河谷典型生态景观作为配套旅游资源开发,使旅游者了解干热河谷生态景观的形成条件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建设泸沽湖、西昌等旅游城镇,突出阳光生态旅游和摩梭文化旅游的特色,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原生性的保护。建设好泸沽湖、邛海、大凉山、二滩水库、螺髻山、大风顶、安宁河峡谷地带、攀枝花格沙拉生态旅游区等景区。主导旅游产品有彝族文化、摩梭母系氏族文化探秘、考察游,阳光温泉度假游(普格温泉、红格温泉、昭觉温泉、西昌川兴温泉)、生态农业与园艺观光游(安宁河生态农业、花卉基地、邛海生态渔业、盐源苹果基地)。
6.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线。香格里拉以雪山、高原、牧场、草原、藏庙、高山湖泊为特色,线路构成为:成都—康定—理塘—稻城亚丁—泸沽湖—西昌—成都。目前交通落后,旅游可进入性差,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原始生态环境脆弱,线路上的景点建设滞后。
线路建设以保护原生态为出发点,防止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造成冲击。提高成都至稻城亚丁的旅游公路等级,打通云南、的快速通道,加快亚丁香格里拉机场建设工作,完善线路上医疗急救等服务设施。
重点规划建设稻城亚丁、康定跑马山、毛垭草原(温泉)、格聂山、巴塘措普沟、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得荣太阳谷、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同时加强该区域原生性特色地域文化的挖掘,使其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主导生态旅游产品有香格里拉秘境游、太阳谷探险游、金沙江漂流、海子山科考游、温泉度假游等。
根据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培养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生态保护意识,突出四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品位宣传,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支撑保障体系。
1.生态旅游城镇建设。旅游城镇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游客集散中心和客源地,改善旅游城镇生态环境尤为重要,要加快生态旅游城市规划和建设,完善生态旅游城镇体系。生态旅游城镇建设要突出特色和个性,要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强化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尽快建设好一批生态环境优越、旅游服务功能较好的旅游城镇。
将成都市作为四川重点生态旅游城市来建设。在把成都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四川旅游中心和旅游中转口岸的同时,要加大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档次,提高接待能力,尽快把成都建成生态型的旅游城市。要整合成都周边旅游资源,使城市与旅游景区互补、相融,形成吸引和辐射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区域旅游城市。
加快旅游城镇建设,发挥好雅安、乐山、都江堰等城市生态环境和质量条件较好的优势,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城市。宜宾、绵阳文旅部官网、广安、攀枝花、西昌、南充、遂宁、广元、达州、巴中等区域中心旅游城市,要紧密结合经营城市,积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积极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在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周围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重点建设漳扎、川主寺、耿达、日隆、泸沽湖、香格里拉、磨西等重点生态旅游城镇,形成“山上游、山下住”或“沟内游、沟外住”的旅游模式,保持景区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线.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交通建设要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确定合理的公路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充分贯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确保“安全、舒适、环保”和“进得去”、“出得来”。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条件,提高区域内的运载能力。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周边省市通往四川主要旅游景区的通道建设;充分利用各级交通网络,根据不同景区的生态特点,确定合理的交通建设规模和标准,形成干支相通、水陆空联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安全舒适、生态环保、规模适当并突出人性化特色的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加快以成都为中心,通达省内主要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高等级旅游公路或高级、次级路面的旅游公路建设。优先建设四川已规划的重点旅游公路。
邮政通讯建设要在2005年完成的“三州”农村乡镇通讯扶贫工程基础上,消除旅游干线公路、铁路沿线和各生态旅游景区的通讯盲区,提高通讯服务质量;改善主要景区的通讯条件,保证游客在任何时候、任何景点都能方便地使用现代通信工具;提供景区邮政及邮政纪念品服务,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邮政通讯服务。
旅游信息化建设要加大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四川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和《四川旅业等级评定信息化建设细则》,完善和拓展集旅业综合管理、公众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交易和远程办公于一体的旅游信息网络综合平台建设,实施数据上网工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金旅工程”,构建四川统一、规范的信息技术平台,建好旅游信息数据库,完善四川旅游信息专业网络,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各大生态旅游景区电子演示、信息查询以及科普影视等信息化建设。旅游、统计部门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搞好旅游统计,为政府决策和社会需要提供数据信息。
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规划中,将旅游购物作为经营城市、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的重点。在黄金旅游线路和市区建设一批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批发市场,聚集全川乃至全国的重点优势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各地要将旅游购物的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和景区建设总体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建设特色鲜明的购物中心。
完善医疗卫生、安全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安全和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和水平,增强旅游区突发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其他设施建设。继续完善重点旅游发展地区特别是“三州”农网改造,鼓励旅游宾馆、饭店及当地居民使用电力、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旅游景区景点要着手新能源项目的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解决燃煤、烧柴污染空气、环境等问题。
3.生态旅游其他要素建设。积极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和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职业培训,尤其是加强导游和景区讲解员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纳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实现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向生态旅游人力资本转变,促进四川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建设。
编制生态旅游宣传资料和指南。组织专家编写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的宣传资料。编制科学的生态旅游指南,指南除介绍旅游的景点、路线、观光内容和各种设施以外,对旅游者、旅游部门和导游、主管部门、保护实体管理者、本地居民、传媒、地方政府应负的责任和要求作出规定和论述,使各方面的操作都能规范进行。
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在旅游管理体制上,逐步完善包括行政体制、经营体制、内部管理等在内的管理体制。在产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上,应在合同条款中突出经营方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及奖惩措施,建立长期保护生态环境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保证可持续旅游发展。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依法治旅,旅游活动必须遵循各类环境规范。
搞好投融资体制创新,加大生态旅游区建设力度。制定鼓励、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和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生态旅游的各项优惠政策;策划、包装一批生态旅游优势项目,以项目为载体,采取合作开发、股份制和经营权、专营权、广告权、收费权、租用权等的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市场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发行生态旅游债券,为生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向资本的转变,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快速开发和建设。
研究和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的核心是对生态旅游产品或景区的资源特色、品位、森林覆盖率、生态系统、资源的原生性、科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环境承载力、设施布局的协调性、居民的参与性、环境监测体系的完备性等各个方面,提出定量或定性的标准。现在应对《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建立进行前期和基础性探索,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
根据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目标和制定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结合各地旅游发展基础和开发条件,加快四川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确定四川生态旅游近期建设重点。近期建设要遵循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旅游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监督和管理,加快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推出一批满足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旅游产品,特别要重点建设好10个生态旅游精品(附件9)。
该区地处川西北高原,范围涵盖九寨沟县、松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是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和黄龙为核心旅游目的地,是四川五大旅游精品之一。该区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旅游建设重点是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根据区域生态特征,结合浓郁的藏族文化,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景区,设计推广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编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制订各生态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旅游活动范围、强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力量,开展系统综合性研究,特别是针对水资源的演进变化对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的影响研究,同时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区域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科学的保护措施,对遭到破坏的局部生态环境运用现代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科学的生态恢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资源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实施长期生态环境监测;根据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确定生态旅游发展规模;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
加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力度,重点开发森林生态、草地生态、湿地生态旅游,主要设计民俗体验、探险、徒步、野营、科考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突出高原生态、地域文化特色。九寨—黄龙景区目前开发建设比较成熟,要积极开发探险、徒步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和原生藏族文化的体验旅游。加快神仙池、牟尼沟、丹云峡、白河、勿角等外围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合理有效分流游客。黄河大草原景区属于国家级高寒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要严格划分湿地核心保护区,加大保护,同时开展草原观光、徒步、骑马游、野营、牧民生验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加快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设施建设。主要旅游通道、景区要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和沙化治理等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保护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划分湿地核心保护区,合理控制旅游活动范围;加快岷江河谷绿色长廊工程建设,科学规划岷江水电开发;加快完善唐克、瓦切、达扎寺镇等生态旅游镇的环境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指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突出佛教文化、自然生态,融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会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是四川五大旅游精品之一,也是四川旅游开发最早、建设最为成熟的旅游区。生态旅游建设重点是加强景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开发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完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突出自然与文化的统一,突出山、水、城的和谐。近期重点加快乐山、峨眉山城市环境整治,注重佛教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展示,加强城市个性化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乐山市、峨眉山市建成国际旅游城市;加大“三江”水环境治理,尤其要对岷江全流域进行污染整治。
在抓好生态观光同时,加快该区的生态度假、探险、科考等旅游项目建设。建设乌尤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峨眉低山区温泉度假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以峨眉山生态灵猴和珍稀植物走廊为重点,突出“自然生态王国”特色,建设全国最大、最好的野生猴群观赏区;沿洪椿坪—九老洞一线开发建设珍稀植物观赏、科普科考生态长廊;展现“三江”水面景观,开发“三江”环游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峨边黑竹沟、金口河大峡谷等景区,开发徒步、探险等生态旅游项目。
以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要载体,面积20万平方公里,有全国10%的大熊猫,是四川五大旅游精品之一。生态旅游建设的重点是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开展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
该区生态环境脆弱,要切实做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严格实施核心区保护,所有旅游项目只能在实验区进行;加强环境容量监测,控制游人数量;加快实施生态移民,移民后的土地全部还林还草;建设给排水及废弃物处理设施;加强省道303线(木江坪至邓生段)绿化,建设花红树大熊猫园生态林,完成皮条河全流域还水及沿岸生态林工程;在卧龙镇建大熊猫生态保护宣教中心。
大熊猫是四川省旅游品牌形象,大熊猫栖息地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垄断、唯一、不可模仿的资源优势。本区重点推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包括大熊猫生态观光、徒步、探险以及生态度假等。建设核桃坪—花红树大熊猫科研与观赏区、大熊猫科研科普基地、大熊猫半野生放养园、半野生圈养园等;建设邓生—巴郎山大熊猫原生环境生态旅游景区,开展徒步、探险、野营、珍稀动植物观赏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耿达镇生态休闲度假区。
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区,毗邻云南、,属于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四川新五大旅游区之一。其浓郁的高原藏区地域文化和三座呈“品”字形鼎立的极高雪山资源品位极高,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具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生态旅游区的潜力。
该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必须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科学确定旅游区(点)环境容量,建立健全旅游区生态监测预警系统;自然保护区内的项目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核心保护区和具有特殊环境价值的地区严格限制开发项目,必要的建设必须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自然疫源地卫生学评价;完善景区及重要旅游城镇的废污处理设施;旅游交通主干线道路两旁和旅游景区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以电代柴工程;对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该区生态旅游开发要做好生态旅游资源普查和科学背景研究,开展徒步穿越、珍稀动植物科考、地质地貌科考、登山、野营、漂流等严格意义的生态旅游活动。高起点规划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线路,与云南、合作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高标准建设亚丁景区,深入发掘当地香格里拉文化,精心打造香格里拉乡,将亚丁建成世界级高山自然生态和香格里拉文化体验旅游最佳目的地;加快亚丁香格里拉旅游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开辟四川香格里拉连接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的航空旅游线;加快环贡嘎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包括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大渡河、康定木格措、塔公草原等主要景区,重点做好生态观光、科考、登山、漂流、徒步、野营等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区指以宜宾蜀南竹海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突出竹海、石林、带常绿阔叶林等典型生态景观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是四川新五大旅游区之一,也是川南旅游环线的核心组成部分,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该区建设要切实加强竹海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是积极采取科学的生态工程技术,防止竹海的生态退化,实施生态恢复工程。通过生态移民工程,缓解区内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蜀南竹海景区开发建设要突出竹生态特色,深度挖掘竹文化的丰富内涵,开发并保护好景观核心区、景观保护区和外围景观区,实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生态度假、生态休闲综合性旅游转变。
该区适宜开展竹生态观光、生态休闲度假、丹霞地貌科考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打造中国最大的天然竹海精品。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区建设应加强与兴文石林、佛宝森林公园、黄荆景区、笔架山风景名胜区等的区域联动,同时,结合《川黔渝“金三角”旅游规划》,加强与重庆、贵州的合作,改善交通条件,形成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品牌共享的大旅游格局。加强宜宾旅游城市生态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城市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建成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
位于四川西南部,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大部分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