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四川召开2021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确定了2021年四川文旅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
1月19日,四川召开2021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确定了2021年四川文旅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
2021年是中国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开启之年。做好2021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四川巴中最有钱的人,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四川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全省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努力融会贯通、指导实践。习总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是个好地方,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多彩,要充分绽放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这就是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立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事关长远的大事来抓,建立了大抓文化旅游的一系列机制四川巴中最有钱的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瞄准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目标,不断找差距、补短板,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围绕庆祝中国党建党100周年,开展主题文艺创作及系列展示展演展播活动,举行系列重大群众文化活动。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等重大题材组织专题创作。积极推动文旅工作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
召开2021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开展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等评选工作。举办第七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第八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承办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办好四川文创交易博览会、全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巩固拓展文旅帮扶脱贫成果。
胡和平部长指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构建和完善“一个工程”“七大体系”。“一个工程”就是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七大体系”分别是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四川旅游学院多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要围绕这一战略任务,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谋好篇、布好局。重点做好《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和《四川省“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制定《四川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四川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专项规划。
推动出台《四川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持续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集中打造一批体现新时代特色的艺术精品,争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完善剧本扶持与孵化体系,做好“百年百部”入选作品加工提升。推动艺术创作和演出演播更好适应网络时代观众审美需求。举办全省黄河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
启动“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达标建设,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行动,落实“五馆”免费开放任务。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智慧图书馆体系。开展第十九届“群星奖”参赛作品遴选提升工作。推荐评选新一轮国家级和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举办首届巴蜀合唱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巴蜀特藏文献保护研究利用。深化“四川文化旅游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应用,打造“巴蜀春风”文旅志愿服务品牌。新改建一批生态环保示范旅游厕所,推进旅游“厕所”示范市创建。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文物综合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启动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加快《四川省文物条例》立法进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启动四川考古资源调查,实施重大考古发掘工程,建设巴文化考古遗址公园。
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实现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推动数字文物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文物藏品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实施一批高质量陈列展览。认定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履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开展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试点。推动第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坚持项目化推进,做好全省文旅重点项目库动态管理。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评定一批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引领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大力发展旅游度假区,研究出台加快发展旅游度假区政策文件,创新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大众旅游、研学旅行。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评定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持续开展“四川音乐季”活动,推广旅游演艺线路产品。健全重点文旅项目投融资推介机制,办好全省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活动。加快推动天府文化旅游中心、四川文化艺术博览公园、四川博物院新馆等项目规划建设。
制定《四川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召开全省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争创全域旅游示范省。加快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成果转化运用。举办研学旅行推进大会。继续抓好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建设。
出台《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实施意见》,制订《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清单》。大力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深入推动黑名单管理制度落实。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完善景区进退有序的动态管理机制。
统筹抓好重大节假日全省文旅市场监管,做好行业安全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旅游住宿业质量等级评定,创建评定一批星级饭店、文化主题旅游饭店、星级旅游民宿。
建立金牌导游工作室和星级旅游饭店服务技能标兵工作室。完善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调查测评体系。持续推进演艺、文创、非遗进景区、进住宿业、进旅行社等重点活动。建立文旅市场执法机构指导监督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强基础、提能力、保平安”主题综合执法技能练兵和竞赛活动。常态化开展“体检式”暗访,注重结果运用。
加强四川人文精神宣传,深度挖掘安逸文化内涵,持续讲好安逸故事。加大四川文旅精品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推广四川文旅吉祥物“安逸”大熊猫,启动实施四川文旅吉祥物“安逸”熊猫文化IP打造三年行动计划,举办2021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办好2021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第十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四川省第十二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版)等节会。
加强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合作,结合建党100周年、成都大运会等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热点话题,加大宣传推广。实施四川文旅新媒体作品扶持计划,创新开展特定市场网红推广模式。实施安逸四川国际营销推广工程和在华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游四川工程。
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持续加大监督执纪力度,落实“一岗双责”,做好厅直单位巡察工作。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升文化和旅游治理能力。
加快推进四川博文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转企改制,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完善“智游天府”平台建设运营机制。加强文旅人才培养,构建乡村文旅能人库。开展文化和旅游相关专业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健全预算绩效全链条管理模式。提高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数据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态势仍在持续、我国疫情反弹风险仍然存在的形势下四川旅游学院多大,要切实抓好文化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落实好各类设施、场所、活动等防控要求,特别要管好旅行社、管住跨境旅游,推动助企纾困普惠性政策落实落地,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生产经营秩序全面恢复。
做好2021年工作,迈好“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第一步,使命光荣,任务繁重。新的一年里,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把握发展规律,明晰目标方向,做到明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担负起大抓文化和旅游的重任。
要继续坚持“三个跟上”“三个超常”,鲜明干事导向,坚持奋发有为,创造一流业绩。要把抓落实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理清工作清单,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工作压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务实创新四川旅游学院多大、开拓进取,瞄准“十四五”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奋力推动四川大抓文化旅游不断开创新局面,以优异成绩为中国党百年华诞献礼。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党的以来,习总就文化和旅游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仅2020年就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乡村文化建设、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这些新部署,为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新时代对文化旅游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大战略判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更多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发展阶段,对文化旅游发展能否提供高水平的作品、高品质的产品、高标准的服务充满了期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优质产品供给不足,难以适应文旅消费趋势和群众出游方式的新变化;文旅产业发展竞争力不强,文旅行业头部企业、知名品牌、拳头产品不足;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方式落后,利用效率不高;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不够,活化利用创新实践不多,等等。因此,坚持高质量发展始终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的主题。
第三,文化和旅业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面临新冠疫情的挑战。文化旅游是空间聚集性、人员密集型的行业,疫情对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和冲击具有范围广、程度深、周期长的特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阶段,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文旅工作困难更多、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二是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挑战。在疫情条件下,出入境旅游市场基本封闭,旅游市场基本是国内单循环,省际间、地区间旅游市场竞争势必加剧。倘若改革创新不力、产业结构不优、产品供给不足、服务保障不佳,就会导致发展落后。
三是面临科技创新发展的挑战。5G、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文旅发展方式,文旅行业正在加速拥抱线上化和智慧化。在智慧文旅时代,必将运用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涌现更多新业态、新产品。这种背景下,不少文旅人存在知识恐慌、能力恐慌,存在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理念、打破惯性思维、不断学习创新,在能力、素质、眼界、思路等方面与时俱进。
准确把握四川文旅新发展阶段特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完善“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
一是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与重庆在项目建设、线路设计、宣传推介、品牌打造、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加快形成川渝之间文旅空间布局、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市场开放、文旅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格局,努力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二是持续打造“十大四廊”。用力打造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大草原等“十大文旅精品”,着力建设长征红色旅游走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走廊等“四大文旅走廊”。
三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坚持统筹推进、加强基础配套、实施综合营销、强化共建共治四川旅行攻略,推动资源、资金、政策、服务等围绕旅游业聚集和布局,全面提升全省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是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化旅游是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强化艺术介入乡村,打造新型文化艺术IP;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要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将其贯穿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融入文化和旅游工作各环节各方面,讲好党的故事、故事、英雄故事,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四川巴中最有钱的人、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是丰富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特征新趋势,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汇聚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数字文化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川旅游学院多大,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设施使用效益,打造“百千万”传统节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特色品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分众化、高水平文化需求。
四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古蜀文明、巴文化等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力度,加强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利用工作。创新文化遗产展示方式、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以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讲好四川故事,进一步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旅游是典型的幸福产业。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要不断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业形态,提升供给品质。
一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当前四川省旅游还处在以观光为主的发展阶段,要挖掘用好四川特色文旅资源,突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度假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促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动传统观光游向观光游与体验游、度假游、健康游并重转变。
二是推动大众旅游发展。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公共设施,增加旅游惠民措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以高质量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品服务、企业治理等智慧化水平。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支持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开发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提高服务水平。
四是着力培塑优质文旅品牌。开展系列“天府旅游名牌”建设,评选命名一批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导,推选一批天府旅游名品、美食等。进一步调整文旅营销策略,瞄准营销重心,创新营销方式,充分发挥优质IP、龙头品牌引领性效应,持续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彰显巴蜀文化影响力和四川旅游吸引力。
坚持事业与产业相统筹四川旅行攻略、质量与效益相统一、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注重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充分发挥旅游在传播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旅游成为宣传中华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是深入推动文化旅游与各行业、各领域广泛融合。推进“文化+”“+文化”“旅游+”“+旅游”,培育形成一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集中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三是推动科技、金融为文旅产业发展赋能。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谋划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文旅产品技术含量。大力推动文旅与金融合作,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四是坚持项目化推进。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枢纽性重大文旅项目,推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精品线路推广、文旅交流合作等一批重大工程,培育一批文旅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做优一批文旅精品景区,做强一批艺术团体。
五是积极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力培育新兴文旅消费,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扩大本地消费,激发潜在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恢复和发展入境旅游,促进旅游消费回流。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也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创新思维、改革方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是促进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从资源驱动、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文旅公共服务标准化、智慧化四川巴中最有钱的人、便利化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二是始终抓好疫情防控。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态势仍在持续、我国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形势下,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采用刚性管控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把握好尺度、拿捏好分寸,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避免疫情通过文旅活动传播扩散。
三是持续抓好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落实旅游经营场所、设施、产品、服务等安全标准,加强安全旅游提示警示。坚持正确方向,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文物安全底线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总结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谋局之年。一年来,全省文旅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四川旅行攻略、省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发展,按照艺术创作、文化遗产、文旅产业、公共服务、交流推广、市场管理六大板块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预计全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200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6500亿元,同比恢复57%;接待国内游客4.3亿人次,同比恢复57%。(一)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
党组中心组充分发挥厅党组头雁效应,严格落实学习计划,扎实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省委全会精神在文化和旅游系统学懂弄通做实。重点学习《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召开后,组织集体学习25次,都是第一时间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参会学习人员扩大到所有厅级干部、机关处(室、局)和厅直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同时,通过“讲党课”、班子学习、支部学习等方式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确保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传达到每一个支部、每一位党员。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后,都邀请了省委宣讲团教授到厅里举行全会精神的宣讲报告会,辅导干部职工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机关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四川旅游学院多大。
加强学习督查。全年开展学习督查5次,确保每次集中学习每个支部都开展不少于1次的支部学习,大部分支部采取全文原原本本学习、由支部领读、支委一起宣读的方式进行,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骨干还分享了学习心得,形成学思践悟的良好氛围。
疫情发生后,迅速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紧急关停省内所有景区及各类文娱场所、公共文化场馆,妥善安置滞留在川湖北籍游客,积极处理因疫情引发的合同纠纷。取消群众文化活动4035场、演出演艺活动5384场,关停文化市场经营场所13766家、旅行社1242家、A级旅游景区678家,517家旅游饭店停止群众聚餐和会议等群体性活动。
帮助文旅企业纾困解难。出台《关于支持文旅企业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复工复产的十条措施》,发布疫情防控期间旅游景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开放指南,给予164个文旅企业和行业组织纾困补助资金6210万元,为789家旅行社暂退2.62亿元质保金,为49家4A级旅游景区申请财政一次性融资利息补贴3609.31万元。
实施疫后恢复发展计划。出台《四川文化旅游疫后恢复发展计划》,启动“春回天府·安逸四川”文化旅游季、“四川文旅秋冬消费季”系列活动,推出50条(春夏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国庆中秋哪里玩 安逸四川请你来”省外系列专场推介。
国庆中秋假期,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5969.36万人次、收入479.5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7%和79.1%,接待规模位居全国第二;10月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293.36亿元,同比增长1.3%,是自疫情发生以来当月旅游市场数据的首次转正。(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健全走廊共建机制
与重庆建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方案》和《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0年重点工作》等,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12343”合作协议》等。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15项、文物保护利用联动11项、文旅公共服务协作13项。
共建系列文旅项目。打造“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活动、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及产品采购大会、成渝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三大品牌。成立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大渡河风景道联盟。推动“智游天府”“惠游重庆”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召开2020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六届旅投会和第七届旅博会。省委、省长亲自出席。文旅大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开至县一级,主会场参会人员约300人,全省参会人数达1万余人;大会命名授牌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10个、文旅特色小镇20个、文旅产业优秀龙头企业4个,向2021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地阿坝州授旗。同时,以线上线下形式,创新举办第六届旅投会、第七届旅博会,集中签约亿元以上文旅重点项目79个,签约金额3280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25%、168%。
已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20个、候选县30个,13个市(州)出台创建天府旅游名县重奖政策,140多个县(市、区)相继召开名县创建工作推进会。举办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发展联盟大会暨提升建设推进会。通过云推介、网直播、参加境内外宣推活动、集中采访报道、名导说名县等开展全方位宣传推介,持续擦亮名县品牌。
打造系列文旅品牌。重点培塑“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草原”等十大文旅精品。着力建设长征红色旅游走廊、巴蜀文旅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走廊等四大文旅走廊。新组建大峨眉、大竹海、大灌区、大贡嘎、大蜀道、大香格里拉联盟。打造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四季音乐季、四川省乡村艺术节、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川冰雪和温泉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品牌。持续开展“千龙千狮闹新春”“万人赏月诵中秋”传统节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
承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和2020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四川艺术基金实施项目扶持88项。舞剧《努力餐》、舞蹈《永远的诺苏》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色索玛花》在CCTV-1黄金档开播,《草鞋县令》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英雄》等6个剧目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灯塔》入选文旅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剧本《最后的营救》入选文旅部2020年度剧本扶持工程。
抓艺术生产。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复排变脸等经典剧目,举办青年川剧演员大赛。探索“旅游+演艺”模式,推动有条件的4A级以上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增加旅游演艺节目,《只有峨眉山》《梦境光雾山》等一批夜间旅游演艺项目开创观演新模式。《同心结》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完成锦城艺术宫、省雕院等2家单位转企改制。
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四川省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保护利用规划》。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三星堆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印发《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四川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工作任务清单。1项文物执法案例获评国家文物局指导性案例并在全国范围通报表扬。
推进考古发掘与保护。重启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勘探发掘并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推进“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开展旧石器时期考古调查、洞穴遗址调查、六江流域考古调查、宋(蒙)山城防御体系调查和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茶马古道等线性文化遗产调查,开展石窟寺专项调查,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完成江口沉银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万余件。
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宜宾市博物院、南充市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建设,启动50个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全年新备案博物馆14家。金沙遗址博物馆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四川博物院“彩绘地中海”、成都博物馆“欧洲绘画五百年”、金沙遗址博物馆“天下大足”等大展不断,博物馆社会活动日益丰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非遗保护与传承。举办第四届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暨羌历年庆祝活动。首批命名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出台《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制定《黄河流域(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工作方案》,举办“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联合新浪微博开设“非遗公开课”传播量17.3亿人次。举办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和“云上.非遗影像展”。竹艺村、“锦锈成都”研学旅游被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
启动编制全省“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配合省委宣传部编制全省“十四五”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对接文旅部、省发改委,力争将全省“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平台等纳入国家专项规划和省“十四五”规划。组织编制全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四川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等。
开展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完成全省183个县(市、区)文旅资源“双普”任务。查明6大类文化资源271.02万处,8大类旅游资源24.55万处(其中五级旅游资源1688处、四级旅游资源5544处),新发现、新认定旅游资源6.53万处。形成文旅资源普查“五维合一”成果体系,建成全国文旅资源普查智慧样板工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云,“四川经验”得到文旅部高度肯定,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
加强文旅企业扶持和主体培育。与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全省文旅企业提供3620亿元授信额度。每季度举办全省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活动,推动各大金融机构设立27家文旅特色支行,推出“全域旅游贷”等文旅专属信贷产品和服务,为1157家文旅企业和145个文旅重点项目投放1095亿元。制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文旅消费提振行动”“夜间消费创新行动”。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9个、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基地16个、科技旅游示范基地10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新设立省级文旅企业990家,比上一年增加6%。
项目化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彭清华“贯彻落实全省文旅发展大会坚持项目化推进”重要指示,形成了以项目为支撑、大抓文旅发展新局面。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建立全省文旅重点项目协调调度、运行分析、动态调整、投融资促进、定点联系服务和督查考核“六大机制”,印发《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项目清单》,全年督导各地启动、推进文旅重点项目803个,计划投资1392.63亿元四川巴中最有钱的人,完成投资1350.64亿元,投资完成率97%。
实施“八大文旅融合重点工程”,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创财政支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支持57个重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总额5.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805亿元。全省发行文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支、发行规模116.1亿元,分别占全国同行业63.6%、44.6%。
召开全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出台景区发展导则;新创建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15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7家。修订完善《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新认定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被文旅部采纳为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2个。
制定《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导则》,2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推出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投入运营项目62个,总投资398.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0.3亿元。举办新技术应用大会,打造“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等新产品。举办全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推进活动暨首届四川省文创大会和天府文创大赛,组建首个省级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联盟。
下达文化扶贫专项资金1.88亿元,全省最后300个贫困村文化室全部建成,定点帮扶5县17乡24村全部摘帽;评选文化旅游扶贫典型案例30个。举办四川省文化旅游扶贫成果展、“把大凉山寄给世界”脱贫攻坚主题优秀书画美术摄影作品展。出台《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培养支持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选派招募“三区”服务文旅工作者1080名,遴选培训“三区”优秀人才24名,培训基层人才2105人次。
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新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1个、示范项目2个,遴选21家单位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草案通过省第二次审议。举办第五届群众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完成全省古籍资源普查,数量西部第一;省政府命名第二批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家、保护单位12家。
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25座,完成率114.38%,百度地图标注率98.7%以上。“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完善文旅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四川文化旅游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积极组织参与全国文化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展示活动,被文旅部评为“优秀组织单位”。(九)加强国内外宣传推广与交流合作
安逸走四川”文旅品牌。在央视投放“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形象广告,首次推出“安逸”四川文化旅游吉祥物。策划开展“冬季到攀西晒太阳”专题宣推。组织参加北京国际旅展、中国旅交会等重要展会,推出“安逸熊猫小屋”直播间。开展四川文旅“战役”宣传,“四川文旅市场有序复工”等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四川4月免门票景区名单”形成爆款,阅读上亿。推出“其实丁真在四川”线亿。围绕重大会议活动网络直播17场,在线余万人次。
“美丽四川.熊猫家园”“云游四川”系列主题推广走进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2020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天府旅游名县日”专场推介会和“三九大”主题日,以及“欢乐春节”“外国驻蓉领团阿坝行”活动。开展2020“瑞中互动文化活动”“成都.欧洲文化季”“中国(四川)云端大熊猫文化旅游周”等活动,推出“大熊猫家园之旅”特色活动、线个多语种宣传产品。
推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A级景区评定晋级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管理等政策落地实施,巩固“1+N”市场管理机制。推行文旅行业信用管理、红黑名单管理和联合惩戒等制度,开展演出市场、娱乐市场、景区景点等9大整治行动和“体检式”暗访。
健全文旅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体系,完善景区预约平台、公共服务、应急指挥等智慧化建设。规范旅游住宿业发展。导游资格报考人数16753人,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顺利完成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涉疫、涉旅市场投诉举报办理,开展重要节假日市场专项巡查。建立川渝、川桂执法协作机制。全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0余万人次,检查场所和企业7.1万余家次。入选2020年全省十个行政执法典型案例1个,入选2020年全省九十个行政执法优秀案例3个。
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2次召开全面从严治党会暨党风廉政形势分析会。召开“学习、反思、整改”三会。首次将“四好一强”领导班子创建延伸至30个单位。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严格文艺作品、文化和旅游活动意识形态审查,坚持艺术创作“导向一票否决”,强化对文化和旅游市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监管引导。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42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获“省精神文明单位”“省级抗疫先进集体”等省级荣誉。新发展党员90名。厅领导下基层讲党课40余次。119个党支部、1000多名党员开展3个月主题党日活动。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精神落实。全覆盖开展党建督查督导和1个月正风肃纪活动。对4A级以上景区和文旅市场开展全覆盖巡查。
顺承文旅行业在新技术时代将井喷发展的大趋势,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初由全国知名公共文化专家符湘林先生联合多位业内大咖共同发起成立。研究院以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助力文化品牌建设为使命,广泛集聚各类专家学者、专业机构,打造“平台式”“一站式”新型文化智库,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创企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包括顶层设计、评估督导、资源导入和项目合作等。
目前,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兴智库机构,业务涉及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四川、重庆、云南、福建、海南、新疆等地,深受业界好评。
符湘林: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