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5大支柱产业四川时政热点四川师大片区范围四川靠什么发展经济

  • 2023-10-09
  • John Dowson

  10月7日,甘孜州稻城县境内,已完成全部313根天线立柱的子午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项目

四川5大支柱产业四川时政热点四川师大片区范围四川靠什么发展经济

  10月7日,甘孜州稻城县境内,已完成全部313根天线立柱的子午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项目。该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吴俊伟 摄

  这是四川为世界贡献的三代核电优选方案: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我国历经30多年研发而成的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核岛模型亮相四川展区,备受瞩目。

  这是四川为世界打开的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新窗口: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记录下人类在浩瀚星空中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

  这是四川为我国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提供的稳定支撑:2021年11月,由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S形试件检测方法及加工精度提升技术”四川靠什么发展经济,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小小的S形机床精度检测试件,解决了“工业母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精度检测的国际难题。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党的以来,四川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科创版图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习总强调,四川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四川时政热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四川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巩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站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交汇点上,四川有基础、有责任乘势而上推进创新发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战略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9月29日,C919大型客机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在川的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是C919大飞机的机头唯一供应商。

  这是四川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的缩影。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以来,党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四川是科教大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发挥四川优势展现新担当。

  2018年2月,习总来川视察时指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赋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川5大支柱产业四川靠什么发展经济,打开了四川发展新空间。

  2022年6月,习总来川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四川,肩负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决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十年来,四川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创新成为核心战略,引领发展方向。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创新发展作了专门部署;省政府配套制定真金白银的“科创十条”政策。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350.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14.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47%增长到2.26%;2021年度四川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9,区域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十年来,四川创新迸发出澎湃力量,一大批原创成果喷薄而出。组织实施了航空与燃机、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生物育种等15个重大科技专项。研制交付大型涡扇航空发动机反推装置、进入挂机验证阶段;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出可集成频域宣布式单光子源、实现我国量子互联网基础研究“从0到1”的重大突破。

  十年来,四川加强科技创新供给,科技成果惠及民生。选育农畜新品种1000余个。育成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猪父本新品种“川乡黑猪”;选育的优质抗病超级稻“宜香优2115”,成为我国长江上游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过去十年,是四川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十年”。 在层出不穷的“国之重器”上,都可以看到鲜明的“四川印记”。 涌现了翼龙-Ⅱ无人机、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重大成果。 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领跑全国,重型燃机、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随着在创新领域由“追赶”逐渐变为“领跑”,四川科技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夯实根基体系构建战略科技力量金秋时节,波光潋滟的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水天一色。环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正“拔节生长”。

  2021年6月7日,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和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同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揭牌,这是四川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从兴隆湖向北160多公里,是去年3月挂牌的绵阳科技城新区,这是我省设立的第4个省级新区。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此次设立新区,旨在探索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新路径、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绿色智慧新家园、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在乐山,今年8月,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揭牌。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球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的重要供应中心。

  党的以来,四川持续推进区域创新布局,从更大空间尺度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四川师大片区范围、优化生产力布局,以高能级载体、平台集聚高水平创新力量。

  面向科技新基建,打造创新推进器。2021年6月,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排名进入全球前十的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自2020年投运以来,成都超算中心“立足成都、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先后为北京、上海、重庆等35个城市的760余个用户提供算力服务,服务领域涵盖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30个领域,包括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课题;完成用户计算任务数超1900万个。

  在科研领域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在蒸汽机时代,马力就是国力;在信息时代,算力就是国力。”成都超算中心,正是代表着“超算国家队”的西部力量。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创新策源地。在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记录下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的同时,在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里,正在寻找宇宙中最“弱”的光——暗物质。

  这些“为国铸剑”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利器。党的以来,四川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的跃升,共有10个大科学装置落地,数量居全国第3位。

  创新的力量,不断积蓄。2021年,四川成立天府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挂牌运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获批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创新汇智平台以及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7个。组建碳中和、稀土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个、双创示范基地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26家;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83家……

  创新的种子,育成科技雨林。截至2021年,四川集聚各类研发机构3500个,较2012年翻一番四川靠什么发展经济。建成各类创新平台2300余个,是2012年的5.7倍,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89个。

  瞄准科创大趋势,四川正逐步构建起成体系的战略科技力量,夯实原始创新的根基,让科技创新走得更远、更稳。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四川展区中,有一份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三张手续证书被精细装裱,一字排开,足足用了一个展柜。

  2016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拉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序幕,这份全国首份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书,见证了“科技小岗村”实践在四川的诞生。

  随着改革的“破题”,一项项诞生在高校院所里的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改革的冲击波也走出高校,在四川各科技领域持续扩散。

  巩固深化自主创新改革成果,四川主动再进“深水区”。2021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从制度层面解决科研人员面临的“不愿转”“不敢转”问题。当年7月,四川省委深改委印发《推进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工作安排》,对7项持续深化的改革和新谋划启动的7项改革作出安排部署。

  一系列组合拳接续实施:科研减负行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开展科技项目“揭榜制”、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从某种程度上说,四川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正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的结果。

  改革动能,数字为证。截至2021年末,四川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是2012年的7.4倍,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万亿元、是2012年的2.8倍。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一系列改革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汇聚四川。自2012年以来,依托天府峨眉计划,引进超过2000名高端人才和超过140个创新创业团队,促成一大批海内外青年学者和超过8万名名校毕业生落户四川;依托天府青城计划,先后培养支持超过1000名本土高层次人才。从全省来看,截至2021年,四川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3万人,是2012年的1.6倍,拥有“两院”院士65人。

  先行探索,创新示范。近年来,四川在科技领域探索的《落实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科研仪器资源开放共享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多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关键要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 学界称其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划时代的文件”。

  2021年12月,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启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四川成为4个综合试点省之一。今年7月,四川8家单位联合发布《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四川5大支柱产业,标志着涵盖九大方面任务、约40家单位参与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为国探路”,四川不仅将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试点,探索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式,更将试点任务作为四川创新驱动战略的机遇,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

  10月8日,甘孜州石渠县宜牛乡宜牛二村雅砻江畔的湿地公园,半米高的黄草傲然挺立,清澈的溪水静悄悄流淌四川师大片区范围。几只水鸟从空中滑过后,留下几声鸟鸣四川靠什么发展经济。这是雅砻江畔寻常的一处秋日景象。

  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支流,与金沙江一道流经甘孜州多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世代居住于此的高原人民,通过保护水源生态、开发水能经济,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发展变化。杨孟双 洛绒尼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再也听不到搅拌机的轰鸣,看不见漫天飞舞的扬沙……”看着如今的湿地公园,宜牛二村村支书班玛翁修感慨万千。

  湿地公园所在地原是采砂场,占地约20公顷,因为采砂破坏河道,这段几公里长的雅砻江曾满目疮痍。2020年,经过1年整治,废水池改为人工湖,砂石土包铺上草皮……

  寒露时节,甘孜县雅砻林卡湿地公园内秋色正好,微风吹过,杨树叶沙沙作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个烂泥塘。

  “以前这里脏四川靠什么发展经济、乱、差、臭,本地居民都绕道而行。”甘孜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开始,甘孜县实施雅砻湿地保护工程,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如今,雅砻林卡湿地公园树木茂盛、水质清澈。雅砻江如一条翡翠腰带从西北向东南流去,在蓝天、白云、雪山掩映下,成为317国道一道靓丽风景线。

  今年以来,甘孜县还对雅砻湿地实施人工植苗、播花草、建设巡护道路等项目。“经过进一步打造,未来这里将成为区域旅游枢纽。”甘孜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变都是因为这条江……”在甘孜州巴塘县城旁的南戈水电移民新村,村民次称说起和金沙江的渊源。

  曾经的南戈村是一个距县城70多公里、隐于大山间的小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产业支撑,村民只能靠天吃饭。2021年4月,村民整体搬入县城旁的南戈水电移民新村,住进新房子。

  同时,通过“村民自愿入股、收益按股分红”方式,南戈水电移民新村正因地制宜,积极谋求发展民宿产业。“准备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吃‘旅游饭’。”次称说。

  2018年10月,白玉县与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奔涌的金沙江被截断形成堰塞湖,水位持续上涨,金沙乡5个村一度被倒灌的江水“包围”四川师大片区范围。

  经过几年建设,如今的金沙乡已大变样。走进金沙乡作英村,宽敞明亮的马路,一栋栋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门独院映入眼帘。“房屋比以前更宽敞了,生活也越来越好!”村民泽翁志玛说。

  “当前,金沙乡已完成55户农户住房的新建和维修加固,以及金沙乡卫生院、中心小学的用房建设。安全饮水、道路、供电设施等已经全面恢复并超过受灾前水平。”金沙乡乡长泽郎下姆介绍。

  洛须镇位于四川、青海、三省(区)交界处、国道215线线连接线上,交通地理优势明显。蜿蜒曲折的金沙江还在这里孕育出一片片壮美的湿地。

  当地的目标是:将洛须镇打造成金沙江畔最美丽的唐蕃风情小镇和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旅游集散地,让游客“游在牧区、住在洛须”。

  近几年,在普巴绒乡的高山峡谷中,一座高295米的庞然大坝拔地而起——这是“中国第一高土石坝”,也造就了中国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

  随着工程建设推进,大坝上游蓄水越来越多,逐渐显露出“高峡出平湖”“湖连谷”“湖中峡”的山水景观。面对这片被称为天龙湖的水域,雅江县顺势而为,打好这张“旅游牌”。

  在天龙湖一侧的普巴绒乡甲德村,村民卓他建起村里第一栋民宿,“听说要打造景区,就积极发展民宿准备搞接待。”其他村民也“坐不住了”——如今,该村31户村民相继自建、装修起各自的房屋院落,静待天龙湖风景区正式开门迎客。

  新的五年时光邮局再度开启四川时政热点。近日,川观新闻发起的“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全媒体互动活动,由党的二十大代表其美多吉担任时光邮件大使,邀请各界人士用一封书信承载寄托,看个体微澜如何汇入江潮涌动。相关稿件在多平台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在川观新闻客户端、四川日报微博发起的“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信你会写什么”话题下,上万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互动活动就已启动。当时有2000多人在川观新闻存有五年时光邮件,留待党的二十大时启封。

  2022年,到了开启这2000多封信的时刻,更到了展望新时代、新未来的时刻。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知乎CEO周源、甘孜州“网红局长”刘洪、电视剧《山海情》同题小说作家庹政、知名美食博主、“85后”博导郎咸国、三星堆“95后”考古青年许丹阳等纷纷通过川观新闻时光邮局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信,用他们的人生轨迹勾勒出时代弧线。此外,同名线下主题活动也将推出,通过纪念封、NFT明信片、时光邮件等方式吸引大众参与。

  近日,甘孜州得荣县日雨镇扎叶村驻村队员三兰彭错来到村里的太阳能光伏提灌站,对提灌站设施进行详细检查。“这座提灌站为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发展产业提供了水源保障。作为管护员,我平时主要负责提灌项目的日常巡视、情况上报等工作。”三兰彭错说。

  得荣县守着滚滚金沙江,但因地势、气候、日照等原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干旱制约。如何让当地群众真正实现“靠水吃水”?建设太阳能光伏提灌站是个路子。

  2015年到2022年,得荣县累计投入1亿余元兴建太阳能光伏提灌站30处,目前已完工29处,在建1处,总装机容量超过3000千瓦,日供水量近6000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工程性缺水地带用水难题,为地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水源保障。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年至2019年,成都市青羊区投入1800万元,助力得荣县完成4个提灌站建设,增加灌面15000亩。

  金秋时节,阳光洒在甘孜州稻城县的大地,青稞地里满是秋的味道。蓝天四川师大片区范围、白云、雪山下,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金灿灿的青稞被村民揽入“怀中”,他们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10月8日,稻城县噶通镇仲堆仲麦村村民洛绒丁真忙着晾晒、清理收割回来的青稞,他家今年收下的3000多公斤青稞已经颗粒归仓。午后,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总农艺师李军上门来指导洛绒丁真进行青稞选种,为明年春耕做准备。

  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已有3500多年的种植历史。甘孜州培育青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400年以上,它是州内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比最高的粮食作物。2013年,国家正式批准对“甘孜青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据李军介绍,稻城县作为甘孜青稞的主产地,今年种植面积超过了2万亩,虽在发苗期受到了一定的气候影响,穗数有所减少,但由于农艺师在后期加强了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今年全县的青稞产量超过4000吨。在稻城县寒桑村多品种青稞试验田里试种的17个青稞品种中,5个品种亩产超过200公斤。其中一个品种亩产达到283公斤,打破了当地纪录。

  黑青稞(黑六菱)作为“甘孜青稞”主要品种,在稻城县大范围栽种。为助力稻城县青稞产业升级,今年初,泸州市对口帮扶稻城县在桑堆镇新建青稞仓储展示中心,对青稞进行深加工,推出更多的青稞产品。

  对口帮扶队队员周平利用业余时间持续记录“甘孜青稞”的生长。半年间,他用相机拍摄了上万张青稞从春播、夏耕到秋收的影像。5月,万物复苏,播下一片翠绿。6月,人勤春早,田间是忙碌的村民。7月,盛夏时节,大地勃勃生机。8月,金黄一片,低海拔区域已经迎来收获四川靠什么发展经济。9月,丰收满地,喜悦传遍田间地头。

  9月20日,赤土乡仲堆村村民央拉志玛专门邀请周平到家里品尝今年新青稞做成的糌粑。周平将糌粑粉放到碗里,倒入熬好的酥油茶,用手搅拌,捏在掌心,搓成坨,再掰一块放入嘴中,细细品尝收获的味道。“这些影像是献给这片土地最好的礼物。”周平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