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3月20日电 今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双版纳人文风俗、三联韬奋书店主办的萧易《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
人民网成都3月20日电 今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双版纳人文风俗、三联韬奋书店主办的萧易《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
青年作家萧易一直关注四川文化,曾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年/1941年的广汉》《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空山》《金沙》《古蜀国旁白》等书籍。本次活动中,他向大家分享了该书创作及其背后的故事。
大众熟悉的历史,往往是以通史的方式书写西双版纳人文风俗。以汉朝为例,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期间四百余年的历史被缩略在《汉书》与《后汉书》中。史学家分配给蜀地的章节,就更为有限。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自然无人问津。在分享会现场,萧易说:“在《寻蜀记》中,我选择了一些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事例,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四川著名的民间艺术,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寻蜀记》通过长焦特写的手法,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该书以微观写史作为开篇,引入考古发掘现场,继而通过出土文物,复原历史的细节和陈述细节中的历史。这其中就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遗址。
这几天,三星堆考古新发现成了热门新闻,大家对此非常关注四川著名的民间艺术。作为巴蜀历史和考古研究的学者,萧易在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公之于众之前,去到了广汉三星堆考古现场。在分享会上,他给大家讲述了自己此次在三星堆的见闻。
当被问到三星堆新发现的“祭祀坑”能够说明什么问题时,萧易说:“新挖掘的6个‘祭祀坑’以及各个‘祭祀坑’间的相互关系和先后顺序让我们对三星堆‘祭祀坑’的性质定义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前关于三星堆宝器掩埋说的猜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四川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巴蜀地区的石窟、考古相关文章,几乎都是萧易写的。许多常见的遗址,在萧易笔下,往往有了不寻常的发现。
2008年四川著名的民间艺术,萧易在眉山仁寿牛角寨,听当地人把一尊大佛说成是“乐山大佛的哥哥”;在成都龙泉驿天落石、资阳半月山,当地人也有同样的说法,说当年为了开凿乐山大佛,曾在蜀地进行了诸多实验,开凿了诸多蓝本。萧易调查荣县大佛、武官大佛、阆中大佛、涞滩大佛后发现,这些看似孤立的大佛,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乐山大佛一经完成,其恢宏的体积与庞大的气魄,几乎传遍了蜀地的每个郡县,各地纷纷开凿大佛。所谓蓝本,其实是模仿者。”他说。
中国道教石窟存世数目,不足佛教石窟百分之一。这些鲜为人知的道教石窟,宛如中国道教历史的缩影。萧易在2018年出版的《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一书中将四川文化介绍到海外。“四川历史文化深厚、遗址众多,如何把这些‘珠玉’串联起来、介绍出去,让读者知道除了熊猫、川剧变脸四川著名的民间艺术,四川还有中国最多的汉阙、填补空白的南朝造像、最多的宋代窖藏,让大家对四川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萧易说。
四川省文旅普查总监李忠东在分享会上说:“将道教石窟作为天府文化的代表作介绍到海外,源于萧易对于四川遗址的深入了解。下一步,我们也将对新普查的文旅资源进行梳理,发现更多四川的亮点四川著名的民间艺术。”
川大博物馆文物学与艺术史博士后张苹对萧易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厚的文史功底、娓娓道来的灵动笔法,配以遗址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的珍贵图片,将枯燥坚硬的考古材料润化开来,带给读者的不仅有文史干货条陈缕析的悠长滋味西双版纳人文风俗,还有古代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再现。”
在分享会的最后,萧易表达了对考古界的敬意,他说:“我们要感谢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四川著名的民间艺术,因为他们的发掘和报告,我们才有机会从细节中寻找角度解读历史。”(刘海天西双版纳人文风俗、实习生邢诗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