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落幕
9月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落幕。在本届运动会上,四川代表团表现出色,获得32个奖项,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12个,成绩实现新的突破,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完成参赛任务。就在同一天,一架由四川航空执飞的A319客机平稳降落在甘孜格萨尔机场上,格萨尔机场正式通航。从此,高原藏区又多了一双连接世界的“翅膀”,四川民族地区快速进入“铁公机”全面提升时代。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四川有24个模范集体和30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四川是民族工作大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有藏、彝、羌、苗、回、土家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全省少数民族人口556.6万人。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30.5万平方公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占全省总面积的62.8%,是四川“三九大”品牌核心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民族地区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夯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实现了从封闭专治、落后贫穷到开放、进步富裕的伟大跨越,也为新时代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开创四川民族工作新局面,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2018年底,四川全面启动机构改革工作,明确由省委部统一领导全省民族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具体领导。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奠定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开始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建立了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后改为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后改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等3个自治州和1个自治县。改革开放后,又陆续成立了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还确定了98个民族乡及1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县。根据民族地区不同特点,我省推动制定或修订了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步配套制定了涉及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实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让全省各少数民族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自治地方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一步跨千年”,这句话被经常用来形容四川彝区藏区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1955年至1959年间,我省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废除了维护封建农奴主和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四川民族地区历史新,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又先后出台了藏区发展的“1+5”文件、大小凉山彝区加快发展和综合扶贫开发的“一个意见、三个规划”、羌区灾后恢复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民生政策措施,从各方面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增强民族团结,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是我省民族工作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省委、省政府多次派遣慰问团、代表团深入民族地区,各州(县)也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参观内地建设,融洽民族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集中进行了民族政策再教育、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和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1984年,第一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共表彰了136个先进集体、253名模范个人,此后又陆续召开了6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很多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各少数民族人士被选举为全国及地方各级代表或推举为全国及地方各级政协委员,有的成为党政主要领导。从省级领导班子、省级部门到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和全省大多数市、县(市、区)配备了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他们在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起到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我省始终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全局高度,将民族地区纳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70年来,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四川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7倍。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力的不断增强,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7.7亿元。雅康高速全线通车,格萨尔机场通航,成兰铁路、川藏铁路、汶马高速、绵九高速等大批重点工程加速推进,马久高速等正式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县县通公路,95.4%的乡镇通柏油路、82.4%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民族地区对内对外综合交通运输网进一步完善,彻底改变了昔日人背马驮的落后状况。眉甘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成阿、德阿、凉乐等飞地工业园区,甘孜、阿坝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推进人文风景作文,“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大凉山”等特色农业品牌的打造,为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
社会民生事关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以来,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医卫等社会民生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方面,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九年义务教育、十五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一村一幼”计划等全面推进,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教育体系。在医卫方面,通过持续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卫健人才培养、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全省自治州、县、乡、村四级医疗网络逐步健全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2018年,全省民族地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1.6万个,床位6.6万余张,卫生从业和技术人员15万余人,民族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在马边县试点实施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制度,2018年全县住院分娩率达99.93%,这一惠民措施已成为我省农村脱贫攻坚的一项措施,惠及全省建卡贫困农村孕产妇。
在文化领域,我省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国家藏羌彝文化旅游战略规划、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倾力打造《彝红》《辫子魂》《羌魂》等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文艺精品,促进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文化旅游,深度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截至2018年,已举办8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15届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我省近30年来搜集整理出版及胶印民族古籍300余种,获得国家、省级等图书奖项89种,《藏族古译文献宝典》《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羌族释比经典》等填补了藏、彝、羌等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增强。四川民族地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全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51个县(市)全部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川西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川区沙化土地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农牧业调整,切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实施以大白菜、甜樱桃、芒果、青(红)脆李为主的示范基地、生态旅游观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生态农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效突出。
9月,正是攀枝花芒果成熟的季节。在攀枝花市仁和区混撒拉村,漫山遍野的芒果林里硕果累累。种植面积1.98万亩、年产优质芒果1.05万吨,产值5100万元,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1.98万元……这是2018年底混撒拉村交出的成绩单。而在27年前,混撒拉村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的省级贫困村。
上世纪90年代,为摆脱贫困,混撒拉村村支两委经过探索,决定利用荒坡种植芒果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但村集体经济是一个“空壳”,启动资金从何而来?1992年,攀枝花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得知混撒拉村的困境,通过调查论证后,将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现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下达的一笔12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借”给混撒拉村。有了资金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村支两委发动村民投工投劳,自带干粮上山,在荒山上建起最早的500亩芒果园。
如今,混撒拉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而且,芒果种植产业以混撒拉村为中心点,向周边爆发式扩散。仁和区20余万亩、攀枝花全市50余万亩,2018年攀枝花市实现芒果产值逾25亿元,种植、加工、物流、贸易等产业集群综合产值近100亿元。
1980年、1985年中央先后设立了“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四川省三州开发资金”,合称为四川省民族地区“两项资金”,重点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生产,帮扶以我省三个自治州为重中之重的贫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四川民族地区矿产、水电资源开发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九寨沟、海螺沟、泸沽湖等旅游环线公路建设都有“两项资金”的身影。如今,在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处处都有“两项资金”产业项目开花结果。阿坝州的车厘子、青脆李等特色水果,凉山州的盐源苹果、雷波脐橙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甘孜州的中藏药,广元市青川七佛贡茶等支柱产业,通过“两项资金”的带动聚焦,引导了政府资金、市场资金、特色产业企业向民族地区集聚,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40年来,“两项资金”已累计向民族地区投入98.55亿元,用于发展农牧业、工业、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少数民族特困农牧民住房解困等建设。特别是党的以来,“两项资金”在我省民族地区共投入33.7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896个,重点用于民族地区亟待解决且其他项目资金无法覆盖的领域人文风景作文,改善民族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地区、高半山地区、边远农牧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两项资金”的持续投入,推动了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定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有力促进了我省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红瓦屋面片石墙,雕花门窗小庭院。沿着国道347线,从阿坝州黑水县城往雅克夏雪山前行18公里,在河对岸青山绿树掩映处,40多栋精致的藏式小别墅在河畔错落有致。这里便是集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移民新村,阿坝州民族团结模范村——羊茸村。
现在的羊茸村,地处沟八十里彩林区精品景点“落叶松林”中心区,前靠达古冰山景区人文风景作文,后依红原机场,地理位置优越。而在8年前,羊茸村的村民们还住在沙石多乡的高半山上,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生产生活十分艰苦。
2011年开始,羊茸村实施整村搬迁。2014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项目帮扶支持羊茸村,投入资金500万元,对村内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装修,帮助全村45户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装修别致、通电通水通网的好房子,还完成了新村游客中心、幼儿园、停车场、村两委活动中心的建设和新村道路硬化。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建设等项目的支持下,羊茸村告别贫困,结合嘉绒藏族风情和搬迁点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了实木观光栈道、饮水思源和“三和塔”等景观,不仅满足了游客需要,更展现了羊茸村人团结、感恩和奋进的精神面貌。2015年10月,羊茸村正式开寨迎客。2016年,被评定为3A级乡村旅游酒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村共有接待户26户183间客房,床位370余个。2018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04万元,户均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羊茸村迎来了可喜变化,这在我省民族地区不是孤例。为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党的以来,我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凉山州和九寨沟、峨边、武侯、西昌、石棉等5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示范县(市、区),甘孜州德格县人民法院等27个单位、彝海结盟纪念馆等8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全省还有27个县(市、区)、260个单位、15个单位分别被命名为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示范单位、教育基地。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得到加强,民族团结的观念扎根于千家万户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