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
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元朝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以仍称湖北宜春袁州的人文风俗、湖南两省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
“湖广填四川”这一移民活动是一次迁移数量庞大、距离遥远,并且在四川安家落户的迁移活动。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之一。
“湖广填四川”在元末明初已初具规模四川人文艺术学院。元末,随州人明玉珍率领部分湖北的红巾军挥师进攻四川,并于1362年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开科取士,兴学校”的政策,出现了“境内不见兵革几十年”的景象。
于是,许多湖北民众为了避免战火,纷纷追随明玉珍迁往重庆。洪武四年(1371)人文情怀的定义,廖永忠率军入川,消灭了大夏政权,之后又有部分湖北居民迁入。从此“湖广填四川”开始初具规模。
光绪二十六年(1900)《简州傅氏族谱》卷《四川诸宗》记载:“洪武中,平明玉珍四川人文艺术学院,以楚实川,故蜀人多麻城籍” 。
湖广填四川的出现于明末至清朝中期的两百多年间。湖广的民众纷纷迁往四川,并在四川居住下来,垦荒种田,安家置业。
魏源曾在《湖广水利论》中对这一阶段的移民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人文情怀的定义。’十九年(1930)《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九《功亮公传言》也有记载:“四川经明季流贼之乱,杀戮残酷人文情怀的定义,居人死亡殆尽。川东各属尤空旷,草蓬然然植立,弥山漫谷,往往横亘数十里而无人烟。康熙中,地方既数平,大吏招两湖高农实之。荆楚人前往撤迁及占籍者宜春袁州的人文风俗,所在多有。’
清朝中后期,由于大量移民涌入四川,使移民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移民与当地土著之间的矛盾、移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加剧,因此雍正帝对当时的移民政策作出了改变,由康熙年间不辨身份,只要入川居住便允许占田为永业转变为只安置本分的无力穷民,对游手无赖者不予安插。正是政府政策的转变,“湖广填四川”开始趋于平缓。这一政策的转变马上在地方官员中有所表现。1728年初,湖广总督迈柱曾派专员带着银子来到四川,“招徕情愿回籍之楚民交该委员给发口粮,运回原籍安业。
明清易代之际,兵祸连结,战火不休。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为避朝廷锋芒,挥师突入四川,将西蜀大地,裹入无尽的战乱中。
富饶的天府之土,为张献忠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物资补给。于是四川人文艺术学院,张献忠索性于1644年,在成都称帝, 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自称老万岁,建立了大西政权。
张献忠在四川称王称霸,好不快活,可四川人民却苦不堪言。随着张献忠入川,四川硬生生地成为了大西军与清军交战的主战场。等到张献忠兵败战死西充凤凰山时,四川早已在漫天的烽火中,蒿草满地,人口凋零了。
等到康熙初期四川人文艺术学院,四川的人口已从明朝万历六年的600多万,锐减到不足50万人。全省90%的人口丧亡,重庆城中只剩下数百家人,而重庆下辖的有些州县,有些甚至只剩下十几户人了,真是“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宜春袁州的人文风俗。
顺治年间,四川南充知县黄梦卜本想招一批人到南充,从而缓解人口危机。谁知黄梦卜好不容易找来506人,却让老虎吃了228人,再加上沿途病死及各种其他意外去世的人,最终只剩下223人。
不死心的黄梦卜很快又招了第二批人宜春袁州的人文风俗,这次总共有74人。但这批百姓依然难逃虎口人文情怀的定义,又被老虎吃了42人,急得黄梦卜连声哀叹道:“夫南充之民,距府城未远,尚不免于虎毒,而别属其何以堪哉?”
黄梦卜的遭遇并非个例。康熙时期,荣昌知县张懋尝前往四川任职,刚到荣昌城便遭遇猛虎,幸好张懋尝的随从拼死相救,才让张懋尝保住性命,但张懋尝的7位随从,却被老虎咬死了5位。
严重的虎患,让四川的人口问题愈发雪上加霜。偏偏这个节骨眼上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四川百姓在战乱中死伤无数,人口问题更加严峻。
清朝初年,湖广地区数十州县经常性的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疽疫,造成大量灾民不得不逃亡外地。康熙二年,湖北武昌等十八个州县发生大水灾,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枣阳等二十个州县先后发生了水灾宜春袁州的人文风俗、旱灾和瘟疫,而湖南邵阳一带则发生了旱灾和螟灾。时人有诗云:“去年火云飞,乃在五六月。螟贼复乘之,百里同焚戮。斗米十数钱,向售何由速,即令价不高,民穷日以整。”
一般来说,逃荒总要选择比较容易谋生而且路程较近的地方。四川,上有优惠政策,下有近距离地利,简直是最优选择。雍正、乾隆年间,湖广人因灾荒逃往四川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他们一般都较顺利地获得了土地,或者耕种,或者以小贩营生,生活相对安定。
清朝初年,随着四川经济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四川与湖广地区有长江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湖广人相继入川从事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并且在四川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末年和雍正四川人文艺术学院、乾隆年间,那些曾经入川做小买卖的湖广人,已逐渐办起矿场作坊。据《遵义府志》记载,清初在四川的泸州、合江、叙永一带就已有“闽、广、楚、蜀之人烧窑种靛,贸易其间” 。在四川的璧山四川人文艺术学院、荣县、汉州( 今广汉县)、德阳、什郁、丹棱等许多州县,有不少乡村集镇上都建有湖广会馆和禹王宫宜春袁州的人文风俗、三楚宫等庙宇建筑。这些会馆都是湖广商人投资修建。
“湖广填四川”令四川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都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塑。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四川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 “ 川酒” “ 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动中打下基础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