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人流如织
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人流如织。人们在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以及新出土的青铜神坛等文物前久久驻足,触摸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就在几天以前,在成都东华门遗址基础上修建的东华门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底蕴,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以来,习总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更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天府之国四川,历史悠久,文脉绵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牢记总嘱托,坚定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行体系化构建、项目化推进、时代化呈现、系统化实施,在更好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四川的文化元素、创新性发展,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勇毅前行。
疏源浚流,汲古壮今。今年5月,300余万字的《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出版。报告在考古发掘22年后,以详实的材料揭开了古蜀文明都邑性遗址金沙遗址祭祀文化的神秘面纱,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实证。
习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他指出:“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不负嘱托,四川上下求索,深入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项目,不断把中华文明的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抗战之四川军阀系统。
对考古事业的重视,四川一以贯之。顶层设计远瞩,政策支持保驾护航。近年来,四川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把大力推动考古工作、提升考古科技水平四川的文化元素、文物保护等工作列为重点任务。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还与国家文物局签署《深化四川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巴蜀文化考古等工作获得大力支持,四川考古工作得以全面开展并取得重大突破——
以实际成果丰富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稻城皮洛遗址,两年前以大量考古材料证明了早在13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生活、活动在青藏高原,更以大量发现的阿舍利手斧证明“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说纯属谬论。“2022年,皮洛遗址考古发掘再次发现更丰富的文化层和5000多件石制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介绍,筹建中的皮洛遗址公园和皮洛遗址博物馆,将揭开 13万年前高原之上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动图景。
以大量新材料证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广汉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出土了铜顶尊跪坐人像、玉琮、铜铃等大量文物四川峨眉山自然景观,古蜀文明“再醒惊天下”。今年6月,跨坑拼对成功的青铜鸟足神像和青铜骑兽顶尊人像更是惊艳全世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曾如此赞道,“在世界考古史上,三星堆都是重要发现。”
宣汉罗家坝遗址,让巴文化的面貌更加清晰;渠县城坝遗址发现宕渠城,折射古代巴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四川正在用考古成果一一实证。”唐飞表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既用考古进行实证,更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不断推进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近年来,四川壮大研究主体,深化课题研究,加强开放交流,先后成立两批共9家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构建弘扬中国精神、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华文化研究阐发体系,在全国都属于首创四川的文化元素。
成果引人注目。川版“四库全书”《巴蜀全书》耗时十几年,把历代巴蜀文献进行空前汇集,展示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侧面;《天回医简》整理出版,证明中国2000多年前的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2022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达221项、数量居全国前列,入选《成果文库》4项、数量居全国第三……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巴蜀大地,文化的根扎得很深。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论证,成就了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更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刚刚开放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四川人文特征,以1500余件精美文物串起三星堆百年考古历程,展示考古成果和中国考古的新理念新方法,更站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视角,深度阐释三星堆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创新,生动呈现中华文明的多元共生和开放包容。“难以想象,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还有一个如此发达的青铜文明。”“它是中华文明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7日,参观的不少观众如此点赞抗战之四川军阀系统。
古籍保护延续中华文脉。“四川已完成再造宋刻本《茶经》、宋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等国家珍贵古籍以及一批特色古籍。”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介绍,通过各古籍收藏单位的晒书、修复体验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公众在典籍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炎炎夏日,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熙来攘往。逛展抗战之四川军阀系统、看书,已成为四川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博物馆数量已跃居全国前列,达到了429家。民营博物馆蓬勃发展,数量已有107家。伴随着我国首个巴文化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全国最早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以及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的揭幕四川人文特征抗战之四川军阀系统,四川历史文化展开更加鲜活生动的画卷。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长期以来,习总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今年7月7日,四川省文物局和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签署备忘录,推动双方对乐山大佛保护以及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川渝两地签署的《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开始携手打造中国南方石窟寺保护利用高地。三星堆遗址的保护,更被省立法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财政保障更充分。投入6.5亿元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建设,其中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县域试点的一次性奖补2000万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的一次性奖补500万元,以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路径。邛窑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试点单位也已开始生根发芽。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赓续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变得可知、可感、可触,唤醒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铸魂,为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前行动力。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四川峨眉山自然景观。7月22日,上海文化广场,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抗战之四川军阀系统、眉山市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首演引起轰动。作品在带来极致的审美体验之外,苏东坡的为民情怀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更深深打动现场观众。
习总强调,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川剧《草鞋县令》把清嘉庆年间四川什邡县令纪大奎的故事搬上舞台,弘扬正气的故事和特色浓郁的川剧艺术相互成就,作品一举夺得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川剧经典《白蛇传》7月远赴香港,3场演出门票全部售罄。
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三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不断,话剧《苏东坡》提档升级开启全国十座城市巡演,好评如潮;驻场演出50余场,累计出票3万余张;川剧《苏东坡》、音乐剧《苏东坡》、舞剧《东坡》轮番亮相。
出彩的背后,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对文化投入的线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传统戏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呈现,获得观众如潮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四川近3年省级资金对川剧的投入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
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创新发展,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再加上时尚创新的表达,放大了文化的魅力,收获了口碑,也重新夺回市场。
最近几年,国潮风刮遍巴蜀大地四川峨眉山自然景观。三星堆青铜面具做成了茶杯、阆中古城的“张飞”牛肉销遍全国、川籍导演饺子执导的动漫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过50亿元。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传承手艺之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阐释,作品频频被国际大牌相中。
以文化产业为抓手,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川军”活力无限、勇于“弄潮”。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424户,实现营收4797.3亿元,利润总额552.3亿元四川的文化元素,资产规模7902.6亿元四川人文特征,各项指标稳居西部首位。
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亮丽的国际交流名片。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古老的蜀锦织入奖牌绶带,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创造的太阳神鸟图案,融入大运会火炬、主体育场和会徽。“蓉宝川剧变脸盲盒”等,更是将川剧“变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得淋漓尽致。
几年前,“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在意大利开展,引来巨大关注。几个月前四川峨眉山自然景观,自贡彩灯先后在阿联酋迪拜、法国里昂举行路演推介备受追捧,7月30日,自贡彩灯又将再次闪耀美国休斯敦夜空。自贡博思彩灯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休斯敦冬季梦幻彩灯节”已在当地连续举办七届,成为当地市民冬季全家出游的热门打卡地。迄今为止,自贡彩灯已先后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占据92%的国际灯展市场份额。仅今年一季度,自贡彩灯已在10个国家开展了境外彩灯项目。
源头活水,泽润千年,文脉传承,续笔有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正在让巴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在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续写着生动的四川实践。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