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对四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2011,对四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一个五年计划两个开局之年。这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也是这一年,四川经济在止滑提速、巩固回升的基础上,实现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划出一条坚强的上升曲线。
规模与速度双高四川省a级景区名单。今年,四川GDP将突破2万亿元,经济总量4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和投资分别突破2000亿元和1.5万亿元,均3年翻一番。
总量与质量共增。调存量,扩增量,调结构,工业规模跻身全国八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今年前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居全国第二,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当前与长远兼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主体骨架人文风俗什么意思,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新增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加快实施,一大批重点园区、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有力奠基四川长远发展。
几天前,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拉开大幕;12项交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蜀道变通途的梦想正一步步成真
我们选择的十个有代表性热词,或宏观、或中观、或微观,通过它们触摸四川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看到四川经济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进”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初步预计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增速接近15%,规模和速度双双高位攀升。
“求”“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双引擎作用充分发挥。今年,“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有序启动,交通重点项目、水利重点项目投资大会战接连打响。111月,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39.6亿元,增长17.5%,全年将突破15000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1%,其中“7+3”产业增长2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8%。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粮食总产再创新高,物流、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从止滑提速、巩固回升,再到高位求进,四川经济发展不但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这既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四川经济击鼓奋进、跳起摸高的生动注解,也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提出新课题在高位上稳定增势,继续高位求进!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这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刻,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战略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具独特的双核驱动模式,有望成为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天府新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其中成都市1293平方公里,资阳市191平方公里,眉山市94平方公里。远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650平方公里左右,新区规划人口600万~650万人。天府新区总体定位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核心目标就是“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天府新区建设将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步实施,从现在起到2015年是快速起步期,将以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基础设施先行,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快速推进;到2020年,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
天府新区的崛起,将为这片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土地注入现代产业、现代城市的力量。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深刻地改写四川经济版图,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今年7月,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3个月后,酝酿三年多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定稿印发。“两化”互动的四川实践全面展开。
科学规划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重新审视发展现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川省a级景区名单、城镇总体规划等有效衔接,描画出崭新未来。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都大手笔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加快完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防洪等城镇基础设施,老城区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如火如荼。
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思路下,“产城一体”的新理念正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产城互动”的新格局正在各地加速形成。
“两化”互动,抓住了四川又好又快发展的“牛鼻子”。“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推动四川经济迅速走出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将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注入更加强劲、更为持久的动力。
本届西博会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区域合作互动交流加强,国内外影响更加广泛。共有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4564家企业参展,其中,境外企业占44%。世界500强及著名跨国公司参展数达149家。参展国家和地区比上届增加8个,境外企业的参展面积和数量均提高1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参与主办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联合国项目服务厅首次参与主办2011中国西部国际采购商大会,并专场举办联合国采购说明会、洽谈会等。
本届西博会西部各方签约投资类合作项目1565个,投资总额9451.7亿元,创历届西博会新高。
近年来,我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今年有望突破7000亿元。西博会已成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最大窗口和重要平台。大平台助力大开放,在西博会的强力助推下,“投资西部,首选四川”已成国内外客商的广泛共识,四川正崛起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人文风俗什么意思。
这一年,灾区基础设施重建进入冲刺期。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农业设施、电网、煤炭、油气等重建项目陆续完成,38个重点城镇建设全部形成主体功能。
这一年,灾区产业在恢复基础上强力起跳。到9月底,重建项目完成98.68%,投资完成98.96%,规上受损工业企业基本恢复生产。产业恢复的同时,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主旋律。一批新批准的省级产业园和特色工业集中区是灾区产业优化升级的成果,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方向。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快速恢复振兴,灾区人气、商气两旺。
这一年,灾区民生事业暖人心。城乡住房重建全部完成,灾毁耕地修复完毕。扶贫帮困和就业促进,让人人就业、家家致富,共同分享灾区振兴发展的成果。
灾后重建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为灾区振兴发展带来持久动力。基础设施实现完善提升,产业迎来再生性跨越,民生得到全面关注和惠及。未来,灾区必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截至11月底,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2686.5万人次,同比增长12.7%,超过去年全年;货邮吞吐量突破40.6万吨,同比增长9.1%。
今年以来,双流机场客运、货邮吞吐量大幅增长。继8月正式超越深圳宝安机场后,成都双流机场将旅客吞吐量的领先优势从45.2万人次持续扩大至104.7万人次,旅客、货邮吞吐量均打破纪录。前11月旅客吞吐量增速是深圳机场的两倍,在全国机场中亦名列前茅,排名居内陆机场之首、全国机场第五。预计今年全年,双流机场客运量有望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进入世界繁忙机场行列,实现客流超深圳宝安机场、货运超上海虹桥机场。由此四川省a级景区名单,西部崛起中国“航空第四城”!
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及天府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双流机场对四川对外开放必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正迈着矫健的步伐,阔步向前!
2011年11月23日,武引灌区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投资47亿元、灌溉面积超过106万亩,是旱区群众盼望多年的工程。它将新增灌面105.32万亩。当天,还有安岳关刀桥、合江锁口等两处中型水库开工。
今年4月,向家坝灌区首部取水隧洞工程开工。其后,西充九龙潭、万源寨子河、北川开茂、广安七一、天星桥、东风水库等7个中型水利工程依次开工,亭子口水利枢纽等30处大中型水利工程也在加快推进。武都水库下闸蓄水,金堂红旗、井研大佛等中型水库通过竣工验收。
今年,全省落实水利投资214亿元,新增灌溉面积102万亩、蓄水能力12亿立方米,解决27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都江堰让川西平原“水旱从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四川水利事业和四川发展铺就光明前程。
四川银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省银行业机构小企业余额3880.9亿元,较年初增长13.16%,增速高于全部平均增速0.59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也将保持这一态势。
今年,全省银行业机构新设立小企业专营支行19家,其中市州专营支行16家。增加,创新方式。建行四川省分行为郫县豆瓣生产企业推出无需抵押物的“联贷联保”;全省20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为县域中小企业推出互助式会员制担保、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 8月10日,我省首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
还有小额公司。截至10月末,我省批筹的130家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额公司,余额达126亿元,比年初增加65.64亿元,增幅达108.94%。
“确保小企业增速不低于各项平均增速”,主管部门有硬政策。可以预见,更多银行的加盟,将给中小企业更多,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更是大银行竞相追逐的对象。
省住建厅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我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38.9万套,提前一月实现了中央年初下达的目标。
今年是住房保障工作很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各地齐心协力,积极破解资金、土地等难题,严把质量安全和分配公平关,创新推行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实现了110%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棚改房的任务,使上万户困难居民住房解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了个好头。全省数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大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整改。我省还健全了保障性住房申请制度,在“三审两公示”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示范围和公示力度,确保分配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我省相继推出的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健全的保障房分配制度,能确保保障房真正建成中低收入者的“安心房”,不辜负百姓的期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