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人民城市”理念,要求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以下简称“中规院西部分院”)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领导与各界专家的指导下,坚持以四个“中规”为目标,深耕西部地区十余载,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地打造系列“中规作品”,有效支撑各地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绿色转型发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领域的实践工作,在推动项目高效实施、回应群众诉求等方面成效显著,切实提高区域和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不断塑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部分院领导班子成员:张圣海、肖礼军、金刚、郝天文(原总工程师)、吕晓蓓(原总规划师)。在他们的带领下,“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获奖名单中,中规院西部分院共10个项目上榜,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表扬奖1项。下面以部分获奖项目为例,介绍中规院西部分院成果和经验。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城市体检先行、防止大拆大建等工作要求,中规院西部分院围绕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强化城市设计引领等领域开展系列探索,在省市城市体检、城市更新片区设计等项目中发挥驻地优势,持续助力西部城市品质提升。
一、面向城市治理提升的转型探索——重庆市2020年城市自体检(“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为推动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9年启动城市体检试点工作。中规院西部分院会同重庆市市政院、重庆市设计院、林同炎、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中机中联、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等组成联合工作组,在中规院王凯院长的技术把控下,中规院西部分院张圣海院长亲自带领项目组从2020年开始连续4年开展重庆市城市体检工作,围绕社会化和智能化两个治理现代化重要领域,取得系列工作成效。
一是建立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开展满意度调查进园区、进学校、进商圈、进交通枢纽,上门走访困难家庭等特殊人群,创新开展“市民医生”活动。4年来累计发动约25万人次参与城市体检,逐步建立从体检调研、指标设计、问题反馈等全过程公众参与机制。二是围绕住房、社区、街区、城区四个层级形成“检验-诊断-治疗”的城市体检工作流程。检验环节,通过指标构建、横向对比、目标导向、底线预警四川石化在哪个城市,实现综合评估与监测。诊断环节,从“单指标评价”“多指标评价”到“综合诊断”,探索多层次诊断评价方法。治疗环节,根据体检结果建立分类台账,反馈至各级责任主体四川地域分析,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工作闭环运行。4年来累计形成约150余项具体工作建议,推动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专项工作,以及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大树枯枝风险等问题的有效解决。三是构建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在重庆“智慧住建”总体框架下,搭建包括建筑、用地、路网、POI(兴趣点)、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基座,关联小程序实现各类调查信息实时汇集,按照分层架构思路集成算法模型和应用服务,辅助智慧管理决策。
未来,重庆市城市体检将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不断丰富体检维度、提升应用成效,推动体检工作向群众身边延伸,探索建立城市全生命周期体检评估机制,助力城市品质与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在全面推进城市体检试点工作背景下,2021年以来,广东、浙江等省份相继开展了省级城市体检试点。2022年,四川省立足省域特征,在除“三州”外的地市开展城市体检,全面把握四川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在中规院总规划师张菁的技术指导下,项目围绕“建机制、惠民生、促更新”探索省级城市体检工作方法。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省市联动。建立“第三方体检+自体检”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第三方体检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通过建立“1+1+1”的政策标准体系四川石化在哪个城市,加强城市体检工作规范性,同时结合地市部门数据与社会大数据,对各城市开展第三方评估,形成总体判断与横向对比分析。自体检由各地市政府组织开展,依据地市部门数据形成城市优势、问题研判。第三方体检和自体检互为支撑、互为校核,最终实现全面深入认识城市问题。
二是突出惠民有感、发动公众参与。通过“走地市、下基层”,深入各个地市218个镇街,发动近15万居民参与,了解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满意程度和建议,将居民反馈的机动车停车位不足、公共交通出行不便、社区照明与监控缺失等问题纳入民生治理清单。
三是强化成果应用,促进城市更新提升。聚焦四川地市城市竞争力与宜居性,通过居民满意度调查主观评价、指标客观分析,综合城市自体检结果,识别四川省地市人口增长不平衡、特色魅力有待彰显、绿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结合近期重点工作,从历史文化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出城市更新提升行动计划。
三、古镇会客厅,巴渝新风情——重庆市磁器口片区更新提升规划与设计(“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嘉陵江畔,素有“小重庆”之称,是中心城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18年古镇年游客量达1200万人次,交通拥堵、人车混杂、业态单一、新老风貌失调等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受区政府委托,中规院联合重庆大学成立多专业技术团队入驻磁器口,中规院院长王凯、副总规划师朱荣远多次考察调研磁器口地区并作出指导,项目围绕古镇功能升级、城市品质提升,完成了从总体更新规划到步行街景观改造等一系列更新项目,开展了长达4年的共建共治,助力磁器口片区蝶变新生。
坚持问题导向,整体谋划精准切入。开展片区城市体检,识别景区交通拥堵的核心问题,提出磁童路步行化改造策略,以空间织补方式,实现景区空间扩容,为居民和游客创造安全舒适的开敞空间四川石化在哪个城市,实现片区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
坚持文化引领,厚植场所文化基因。针对古镇“有商气没文气”的问题,挖掘潜力空间,结合政府、企业和公众意见,探索内涵与外延、传承与创新“双并举”的有机更新模式,构建片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预留弹性留白空间,传承磁器口烟火气息。
坚持绣花功夫,小尺度渐进式更新。建立“分类型、抓要素、塑节点”的微更新方法,不拆一栋传统民房,分类型清理建筑风貌不协调要素。以菜单式手法更新门窗、店招、栏杆等构件,沿用传统建造工艺修复景观要素,改造支巷闲置空间为共享休闲院坝,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彰显传统巴渝风貌。
坚持共同缔造,建立机制包容共进。在区政府统筹组织下,成立磁器口提档升级指挥部统筹推进更新实施全过程。先期国有平台公司实施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整体空间价值。后期社会资本采用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实现功能提档升级。制定长效机制,鼓励商户自主更新。通过社区工作坊、入户沟通及主题座谈会等,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发展。中规院西部分院秉承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围绕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区域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系列实践项目,着力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安全韧性的发展格局。
四、基于长江生态治理的滨水空间设计——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方案设计(长江南岸段)(“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重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长江、嘉陵江交汇形成“两江四岸”开敞空间格局,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滨江路阻隔、江滩生境退化等挑战。2018年,重庆市发布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立足“百年大计、时代精品”的宗旨,把“两江四岸”作为主城区城市发展“主轴”。项目全长40.6公里,涵盖长江南岸枯水位线至滨江路内侧首排建筑。中规院王立秋、副院长郑德高多次调研“两江四岸”地区并提出指导意见,副总规划师朱荣远作为技术总顾问全程参与项目,对标世界一流滨江岸线,结合“江-岸-城”山地特征,围绕三个方面修复江滩生境、提升江岸活力。
第一,聚焦长江生态和水安全,探索与水共生的韧性滨江建设手段。水生态方面,分析水位变化、江河底质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对滨江生境的影响,提出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分层分类治理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水安全方面,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以安全韧性为目标,提升沿江基础设施防洪抗灾能力。
第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探索滨江地区空间场所营造手法。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和文化遗存,延续长江南岸从码头、老街向腹地纵向生长的逻辑,构建“多层平台、云街串联”的步行体系,将散落资源串连成线,增强历史文化保护的系统性。围绕开埠文化和工业文化,活化利用旧洋行、老厂房、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遗址等历史建筑,植入文创、文博展示等新兴功能。
第三,回归人本需求,探索滨江地区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方法。听取,开展滨江地区人群、功能和活力调查。统筹考虑人车关系四川地域分析,适度压缩机动车道宽度,还江于民;增设过街通道,全线贯通滨江步道,提高滨江可达性和可游性。注重人的体验,结合重庆气候特征,加强对公园、广场、步道等空间遮阴、标识等设计。
多年规划建设,有效促进了长江南岸江滩生境修复,成功搬迁码头、趸船10余处,建成若干湿地公园;有力推动了滨江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国家级文保单位大佛寺的保护修复、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遗址修复等一批更新项目基本完成;积极改善了滨江人居环境,完成慈云寺广场、巴滨亲水绿岸等多处提升项目,实现40公里慢行全面贯通,成为市民休闲活动好去处。
五、高点定位、绿色发展——重庆广阳岛片区总体策划规划(“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广阳岛位于重庆中心城区东部,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绿岛,面积10平方公里。2017年以来,重庆市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停止了广阳岛内房地产开发。将广阳岛定位为“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实现了由大开发向大保护的生态蝶变。
通过谋划、策划、规划、计划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规划赋能。立足“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的高远立意和丰富内涵,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出发,谋划片区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围绕“重庆生态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适应打造“长江风景眼”的核心功能;统筹布局岛内岛外168平方公里,分区管控实现岛内外保护开发联动,推动规划项目的实施与落地。
摸清底数、优化布局、系统支撑,体现规划科学性。深入调查岛内外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现状建设本底;贯彻“生命共同体”理念,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优化广阳岛及片区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深入研究片区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综合防灾等支撑系统规划,完善的规划系统编制工作。
联合规划、同步编制、部门协同,突显规划协调性。充分衔接相关规划,会同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组成联合项目组同步编制片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广阳岛详细规划等。对接国家部委、市级部门四川红色革命景点,配合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等重大项目的落地,突显规划的协调性。
六、绿水青山、库区之心:重庆市“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规划(“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库区沿线产业基础薄弱、对外交通不便、发展动力不足、人口持续外流。项目所在的忠县、石柱县位于三峡库区中心位置,是典型的库区欠发达地区四川地域分析。在朱子瑜总规划师的技术指导下,规划统筹“一江两岸”618平方公里的区域,按照“谋划铸魂—策划赋能—规划塑形—计划践行”的思路,为生态型、欠发达地区践行新理念、探索新路径作出了有益尝试。
一是提高区域站位,高点谋划。规划基于三峡库区腹心的独特区位,通过更大尺度的空间格局研究,识别自然地理和景观特色,凝练形成“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的价值定位。
二是立足本底条件,系统策划。统筹“古镇古寨云梯街、湿地牧场江心岛”核心资源,策划生态保护与修复、文化传承与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三大事业集群,以三峡库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巴盐古道文化体验区等核心项目为引擎,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三是分层次跨区域,一体规划。跨镇域,聚焦规划区,提出以长江为绿色发展主轴、以核心资源富集区为重点的发展格局;跨县域,梳理两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同类、关联和互补三种类型加以整合,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更大区域,联动川、鄂、湘等周边省份,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四是面向规划实施,务实计划。形成一套体制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跨行政区和跨部门的问题;形成一个行动计划,明确八大重点建设区和四大类24个重点项目,事项化、项目化、清单化推动规划实施;形成一系列支持政策,为规划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习总多次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中规院西部分院充分践行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发展理念,在系列项目中充分保护传承地域文化,深刻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明、服务人民群众的指示要求。
2022年6月8日,习总在四川眉山考察,前往三苏祠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他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为深入贯彻习总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眉山市公开征集眉山市三苏故里文化旅游片区策划和规划方案。在邓东副院长、张广汉副总规划师的精心指导下,2022年12月中规院西部分院牵头的项目方案被选定为优胜方案,基于中标方案持续开展后续“策划-详细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系列规划编制,支撑片区落地建设。
一是突出三苏文化的全面展示。梳理出治国理政、家风家教、人文精神、文学艺术、生活美学等五大三苏文化内涵,归纳出传承弘扬、文化研究、教育教化、文旅发展等四大文化功能,文化内涵与文化功能相结合,形成22项文化功能载体,其中,三苏文化专题展馆群落等项目已列入近期建设计划。
二是突出历史文化的全面保护。在严格落实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求的基础上,探寻历史格局,以低强度局部改造,恢复经书巷,提升府街、文庙街、学道街等传统街巷,延续城市传统肌理。
三是在城市更新中避免大拆大建。一方面疏解文保单位周边通村客运、批发等非文化功能,补充三苏文化研究院、三苏智库等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对文保单位周边的原中医院等建筑,提出文化导向的改造措施,既满足游客需求,又减少拆迁规模。
四是突出民生导向。结合四川省第三方体检识别文化、体育和卫生等设施短板,将市民急难愁盼问题与历史文化保护活化相结合,提出建设口袋公园、邻里中心等措施。
八、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新探索:巴蜀文化历史溯源与保护传承体系研究(“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以巴蜀文化著称的成渝地区是我国战略大后方和中原地区面向欧亚的扇形扇纽所在,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成为“诸种文化与经济资源辐辏之处”。在全国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背景下,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2020年,中规院西部分院在成渝两地的委托指导下,开展了巴蜀文化历史溯源与保护传承体系研究,中规院纪委张立群多次强调项目重要意义,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全程技术把控四川红色革命景点,围绕文化溯源、价值凝练四川红色革命景点、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
一是通过“历史+空间”视角,溯源巴蜀文化历史脉络。研究以传统巴蜀文化为基础,拓展研究巴蜀地区在建党100周年、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期间的重要建设成果与历史文化遗产四川红色革命景点,以更加广义的巴蜀文化内涵将成渝地区作为文化共同体,溯源历史脉络与文化特征。
二是以“大遗产观”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弥补区域历史文化保护的缺失环节。总结概括大山大水之邦、“红色基因”宝库、内陆开放高地、烟火宜居之城四大文化价值主题,梳理形成三峡文化、文化等多个代表性文化故事,形成巴蜀文化价值谱系。盘点整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以区域文化走廊串联文化单元的魅力空间体系,促进巴蜀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打破行政边界和“条状”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形成省市两级、部门联动的管理架构,省级层面成立巴蜀文化保护与传承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条例、协调部门分工、认定区域遗产等工作;市区层面成立工作组,负责遗产巡视监管、项目申报实施等工作。完善区域遗产“申报—规划—管理—监测”全过程制度体系,拟定具有代表意义的合作共建项目,成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行动抓手。
十载耕耘结硕果,久久为功启新程。中规院西部分院将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四川红色革命景点、管理好四川地域分析,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的要求,发挥在重庆、成都两地驻地服务优势,持续承担行业服务、地方标准规范、社会公益等职能,围绕建设“中规智库”,不断增强规划的落地性、操作性和实效性,高水平打造一批人民满意、地方需要的“中规作品”,助力西部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推进“洁美乡村”建设,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中联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菇果稻蔬飘香,林水生态涵养”的乡村画卷。
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健全智能建造工作推进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紧抓技术创新四川地域分析、项目建设、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推进管理制度创新,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智能建造深圳模式,奋力从“建造”迈向“智造”。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截至11月底,该市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1个项目4977套,其中产业园区配套建设4个项目2723套,存量闲置房屋改造改建11个项目814套,其他方式建设6个1440套,助力新市民、青年人实现在襄“安居梦”。
雅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雨城区政府引导第三方企业推出可回收物资源利用新模式。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预约下单、工作人员上门回收。此外,在小区设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进一步健全“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链条,全力解决居民处理可回收物的烦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