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四川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在达州市宣汉县举行
9月8日,四川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在达州市宣汉县举行。会议透露,2019年,四川省旅游景区实现经营收入1563.44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3.5%。18个市州的89家国有重点景区降低了门票价格,平均降幅26.5%,相当于一年为游客节约旅游成本约6.5亿元。
在会上,成都崇州市天府国际慢城景区、达州市渠县文峰山文化旅游景区等15家新晋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得授牌。至此,四川省已有A级旅游景区726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5A级旅游景区13家,全国排名第五;旅游度假区52家赞美四川的诗句,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全国排名第三;生态旅游区64家。一年来,四川省成功创建了3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省级文旅特色小镇、10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初步构建起涵盖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研学、乡村民俗等多层次、度、多业态的旅游景区产品体系。
不过,横向对比旅游产业发达地区,四川旅游产业还面临支柱效益不够、产品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会议提出,努力推动景区建设“主题资源特色化、业态要素多样化、旅游体验个性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服务人性化”“新五化”,重点做好5个方面工作。
从四川旅游发展现状看,还存在品位不高、品质不佳、品牌不响的问题,旅游产品供给不能有效适应全域旅游汉中属于四川、大众旅游趋势,不能适应个性旅游、订制旅游需求变化汉中属于四川,文旅产业发挥支柱产业效应还不明显。
从经济效益看,四川省景区过于依赖“门票经济”,带动要素经济的综合效益差。2019年,四川省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总收入超过50%的景区有107家,占比16.3%,近30%的4A景区需要提升经营多元化水平。反映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旅游景区和文旅产业中运用不足,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度不够,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汉中属于四川。
旅游产品供给还存在明显差距。从数量规模上看,根据文旅资源大普查初步数据统计,全省旅游资源近25万处,其中5级资源(具有5A价值)1000余处,4级资源(具有4A价值)达1万余处赞美四川的诗句。对比四川省现有三类景区总量不到1000个的发展现状,表明四川省还有大量“原生态”“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从产品结构上看,三大类景区中,观光为主的A级景区有726家、占比86.2%,一枝独大,依旧占主体地位,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供给不足,滞后于游客的消费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从旅游消费上看,2019年全省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47亿人次,经营收入912.48亿元,人均消费仅166.81元,其中除门票、交通、餐饮等“刚需”消费外,游客在景区演艺、文创商品等其他消费仅占17.95%。四川省还没有一个接待人次上千万、综合收入过百亿元的“巨型”龙头景区。
针对找差距补短板,省文旅厅在会上部署了下半年景区发展重点工作,努力推动景区建设“新五化”——“主题资源特色化、业态要素多样化、旅游体验个性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服务人性化”,重点在景区文旅融合上下大功夫,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引导景区转型升级,推动旅游景区从门票经济向要素经济发展。
按照“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落实全省旅游资源开发“一盘棋”的思路。着力打造“大熊猫”“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十大知名文旅品牌,落实旅游产品“千A双百”发展目标,即A级景区达到1000家,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区各达到100家。
四川省要在景区文旅融合上下大功夫,实施旅游景区“场景”,推动博物馆、演艺、文创、非遗传习所进景区,引导景区培育“景区+文创”“景区+演艺”“景区+研学”等消费新场景。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不断丰富夜间文化演艺品类、内容和场次汉中属于四川,促进二次消费。成都、乐山等旅游发达地区景区要率先探索,塑造旅游主题IP形象,演绎IP故事,以IP故事逻辑构建旅游产品体系,以IP形象整合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衍生消费产业链,增强游客体验感和沉浸感。
丰富景区特色业态产品。旅游景区要依托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工业遗址、农业园区、非遗传承等开发研学旅游产品;依托山地资源,开发攀岩、探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森林养生、抗衰老等养生医疗旅游产品;发挥市场力量,推动直升机、热气球、滑翔机等低空旅游项目。
开展景区文旅融合示范试点。文旅部已将四川省纳入“文创进景区”试点省,选择阆中古城开展国家级示范试点。四川省也要筛选3-5个不同类型4A级旅游景区开展省级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建设。今年11月,还将召开“首届四川省文创大会”,举办文化企业品牌峰会、文创奖赛,发布文创TOP榜单等系列活动。
会议还提出赞美四川的诗句,要强化景区宣传推广。围绕“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品牌,景区要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推出独立、自信的特色文旅品牌。融入全省宣传推广总计划,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坚持市场导向,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自媒体等途径,拓展景区宣传渠道,加大对旅游目的地和地方节庆活动宣传。(四川日报记者郭静雯文/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